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喜欢诗词是从小时候读武侠开始的。说喜欢,实际非常惭愧,因为能背得出来的诗词其实并不多,对诗人、词人的生平、所处的时代及其创作背景更是没有多少了解。那喜欢的是什么呢?说不太清。就是觉得那长长短短的句子、平仄起伏的韵律能瞬间让我神游天外。记忆中第一次仰望星空,让我进入对时空和生命的遐思就是那句“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心里面一直有个愿望,就是有空的时候坐下来好好地亲近诗词,像孩子一样走入那个世界。当然,在成年人的时间表里从来都没有“有空”这个选项,于是梦想就被搁置成空想。
 
在2020这一年最心神不定的日子里,心灵亟需抓住一点确定恒久的东西来守护住一方宁静,诗词于是浮现出来。
 
为了让自己能有始有终地完成这个愿望,下半年我拉上了附近几家朋友的孩子,为他们开设了一门《中国诗词历史和鉴赏》课。恰好另一位妈妈也因着自己的兴趣为孩子们开设了中国历史课,两课并行,能让我和孩子一起去追溯中国诗词的源头,并沿着几千年的时间轴缓缓顺流而下。
 
时至今日,我们从西周刚刚走到了汉末,这篇文章记录一点这个旅程中的零星杂感,算是我辞旧迎新的小小仪式。
 
文学的产生先于文字,它最初并不是由文人书写出来的,而是由平民百姓歌唱出来的。风行于民间的歌谣被采集拢来,落于笔端,成就《诗经》,千年传唱。
 
《诗经》中有很多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但若是去看完整的篇章就会发现,有很多字我都不认识,发音和意思全不知道,读起来很费劲。也因为此,在《诗经》面前,我会觉得自己很没文化,是个粗人。
 
我猜想,是不是很多人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艺术多少都有点像我心中的这种自卑和不配感?认为自己看不懂的东西是高深的、玄妙的、优雅得无法企及的,自己要么只能低下头或者转过脸。
 
但《诗经》的“十五国风”就是当年十五个地区的民间流行歌曲啊!人们歌唱他们心中的爱恋和哀伤,睹物思人,托物起兴,相似的段落重复三遍,这和我们现在的流行歌曲并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只不过有些文字现在不常用了而已。这样一想,《诗经》顿时离自己近了很多。
 
孩子一开始不愿意读,觉得太难了。当我告诉她,这是古代人唱的歌,奇妙的事就发生了 - 她即兴吟唱了一首《蒹葭》。不过,她只授权分享我翻唱的版本:
 
《蒹葭》吟唱
 
来自华说职场人生
 
00:0000:59
 
此时正值深秋,一日清晨我出去遛狗的时候,看见草地上蒙上了一层薄薄的霜,心里立即冒出了《蒹葭》中“白露为霜”这一句,这让我停留在那个时刻,对那一片草地细细地看了良久。我想,若不是因为《蒹葭》的句子在我心里,我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这不起眼的白霜,更不会驻足观看。我的注意力被电脑占据太久以至于感官都慢慢变得迟钝了,而三千年前的诗句把我拉到了自然面前。
 
每讲完一首诗后,我都会出一个和这首诗相关的命题作业,让大家一起写诗。长短不限,形式不限,不讲究格律,唯一的要求只是真诚地抒发心中所感所想。
 
《蒹葭》讲完后,我出了两个命题:
 
你眼里秋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能用你的文字来让读者“看到”这样的景色吗?
 
有什么是你很想得到而却又很难得到的?你想如何去得到呢?你得不到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
 
女儿没有理睬我的命题,为她最爱的兔子创作了她的第一首诗,并配图(字是我帮她写的):
 
《追落叶的狗》是我和儿子合作的,他写了上半截,我写了下半截,说的是秋风吹起落叶的时候,小狗会抑制不住兴奋地去追逐扬起的落叶。
 
《秋|盼》是我写的,表达我平缓了人生第一次想回家而回不得的焦躁之后对家人的思念:
 
接着,我讲了《木瓜》,这首非常简单,也很容易理解。我给大家的命题作业是有关亲情或友情。俩娃写的诗暴露了我家内部的日常冲突 -– 谁家不是一地鸡毛呢!
 
《黍离》这首中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是很多人都熟悉的名句,但我并不知道这句诗背后所表达的“黍离之悲”(我以前就是很顾名思义地理解为,这是说自己不被他人所理解的孤独)。
 
这周的命题是有关对时过境迁的感概。我想到2019年夏天在敦煌的经历。坐在鸣沙山的月空下,我依稀看见千年的历史在流沙中向我走来。
 
从《诗经》走到《楚辞》。因为《离骚》的长度和难度都让我和孩子们暂时无法消化,我就挑了《楚辞》中比较易于理解的短篇《渔父》。
 
渔父是在中国诗词中经常出现的世外高人,常常戴着蓑笠,摇着轻舟,缓缓道出人间至理。
 
这一篇中,屈原和渔父的对话放在2020尤其寓意深远:面对自己的想法与环境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写了一首《路》来表达内在挣扎的那些时刻。
 
接下来短短数十年,历史走过战国末期、秦朝统一、楚汉之争,在《渡易水歌》、《垓下歌》和《大风歌》的诗句背后,我和孩子们讨论了荆轲、项羽、刘邦的人生选择,以及对成功和失败的思考 -- “什么是你明知道会失败但还会去做的事?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是成功的人?”这些问题都没有标准答案。
 
反观自己,整个人生中的追求不就是那些“明知道会死,但还是选择去做的事”吗?我会选择做哪些事?我将怎样定义自己的成功?
 
我写了《何求》:
 
走入汉朝,迎来了乐府诗。这是民间诗歌的又一次汇集,让人再次感受到贴近泥土的气息。
 
因为《木兰辞》被称为“乐府双璧”之一(另一首是《孔雀东南飞》),所以我就先讲了这首,虽然这首是来自于北朝,而非汉朝。
 
原本以为这首诗的篇幅会让孩子们有抵触,但因为迪斯尼把木兰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人物,孩子们看到原文觉得很亲切。而且这首诗的文字实在是朴实无华、朗朗上口,读了几遍后就都能八九不离十地背出来了。
 
过后,全家一起看了去年迪斯尼新发行的真人版《花木兰》,虽然有不少bug,剧情也都知道,但大家还是看得津津有味。孩子们会时不时蹦出些句子,比如看到木兰驱马和两只兔子一起奔驰,妹妹说,“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看到木兰不辞而别、翻山涉水,哥哥说,“不问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看到木兰第一场战役后就坦白女儿身,他们俩都说,“不是同行十二年吗?怎么这么快就说出来了!”
 
看着这么一部中西混杂的木兰,我想,也许世界这个村儿今后不会再像以前那么连接紧密,但求民间文化的交流之门不要被关上。对于平民百姓来说,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包容很大程度上便是由这些个诗歌、故事的分享而建立起来的。相比政治的波动,文化是更长期、稳定、有力的存在,正如一千五百多年前的木兰仍能让今日东西方的孩子共同来喜爱。
 
北朝的另一首著名乐府诗是《敕勒歌》,班上很多孩子都喜欢,因为觉得最容易。不知道多少人听到“天苍苍,野茫茫”是在83年版港剧《射雕英雄传》之《铁血丹心》的主题曲中?
 
我唯一一次见到草原是在2018年去新疆的时候。那时候我还第一次尝试把旅行和教练结合了起来,成为一次非常难忘的经历。当时感到的就是内心的无比自由,于是我模仿《敕勒歌》的形式写了《禾木》。
 
回到汉乐府,我选了《长歌行》。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可能是大多数中国孩子小时候都听到过的,作为让我们珍惜时间的训诫。以我现在40多岁的年龄再读,心里有了不同的滋味。我从这首诗里感受到强烈的恐惧驱动,以及对人生秋季和冬季的不接纳。
 
我问了孩子们最喜欢什么季节,有好几个孩子都喜欢冬季,因为可以滑雪。其实只要在每个季节都有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以及进驻当下的心态,每个季节都有其非常美好和值得珍惜的地方。
 
我也问了孩子们认为自己的父母处于什么季节,大部分都认为父母处于夏末秋初,判断依据是:年龄(40来岁)、所关心的问题(不用太为生存操心、开始思考自己内在的学问)、身体状况(开始出现第一个慢性病)
 
孩子们还说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做讨厌的事情时间过得很慢,那怎样让一生的时间既过得慢又做喜欢的事?似乎有一点内在矛盾。他们说还是会选择做喜欢的事。
 
我选的最后一首乐府诗是《江南》。记得小时候读的时候觉得很单调无聊,后面几句的重复总分不清是东西南北还是东南西北,但现在再读就觉得真是有味道啊!这首诗没有出现人,但字里行间充满了采莲人的欢声笑语,以及一人领唱、众人相和的热热闹闹。
 
学这首诗的时候适逢一场大雪,我们和小狗在朋友家的大院子里都玩疯了,正好可以写一首这周的命题:记一个欢乐的场景。
 
我模仿《江南》写了一首《戏雪》,并把当日的场景做了一个短视频。
 
《诗经》是四言诗,而乐府诗标志着五言诗的出现。到了《古诗十九首》,五言诗就趋向成熟了,并从民歌转向了文人诗。《古诗十九首》每首的标题都是首句。我选了《迢迢牵牛星》,因为孩子们都知道牛郎织女的传说。
 
说到牛郎织女一年只能在鹊桥相会一次时,女儿感叹说,“太惨了!”我说,“是啊,一年只能见一次,是很惨。”她忙解释,“不是这个惨,是他们踩在喜鹊的身上,喜鹊很惨!”
 
好吧,牛郎织女看来不是给孩子看的童话。相比于爱情,孩子更能共情小动物。
 
不过,又有友人指出,天上一日,地上一年,即使从爱情的角度看,织女也能天天和牛郎见面。
 
学到这一首的时候就正是新春当前了,回忆起小时候过年的情景,我写了一首打油五言诗《儿时过春节》来应景。
 
虽然可能2021还将继续隔离,但我今年唯一的愿望就是能和家人团聚。当然,也准备好接纳事与愿违。
 
最后,跟大家分享我两年半前自弹自唱的一首《声律启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歌。
 
感谢成长部落直播的专职海报设计师王阳制作的新春海报,我在此祝大家牛年吉祥!幸福安康!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7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