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写在前面

本篇是诺言社区的志愿者根据一诺和我于今年4月28日的直播对话《如何摆脱负面情绪》整理而来,以几个Q&A的形式呈现,但愿对你有启发。(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诺言社区”)

 

Q1:如何应对教育孩子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Q2:因“孩子不够好”而产生的焦虑折射出什么问题?

Q3:当我们感到痛苦时该怎么做?

Q4: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被什么堵住了?

Q5:“我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否太过主观?

Q6:为什么不愿面对人生真相?

Q7:人为什么一定要成长?

最后:送给大家的一句话

 

精华文整理人:王木木、鲛小爻

内容编辑:王小桃、向阳而生

责任编辑:雨林

 

 Q1 

如何应对教育孩子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一诺:一个妈妈说她上高中的孩子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一直在刷手机,她非常着急气愤,问有什么具体的解决方法?

 

做父母其实会让人经常有负面情绪。我最近见到明就仁波切(当代禅修大师,著有《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世界上最幸运的人》等畅销书),他经常讲到他爸爸。他爸爸也是佛教徒,他的家庭其实是一个看上去很平常的家庭。
 

我问他,你从小长大的过程中,有没有印象你爸爸妈妈对你生气?因为我发现父母有很多愤怒焦虑,经常会对孩子发火。即使一个看上去柔弱可爱的小女生一样的妈妈,对孩子也会很凶。

 

他说,印象里他爸爸妈妈从来没有生过气。当时我就特别有感悟,如果父母能真正做到不生气,也可以养一个“仁波切”。

 

明就仁波切出生于 1975 年,在尼泊尔长大,自学英文。1998 年 23 岁时,他就在全世界用英文讲佛学。 

 

他从小没上过英语补习班,没有做过英语启蒙,也没参加过 STEAM(多学科综合教育)、思维班、编程班。但是他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从小开始学英语的人。

 

做父母这件事情其实不难,不需要有个哈佛的学历,多少钱都可以养孩子。但是,要做到真的不生气又很难。

 

有时候,我们需要跳出父母的思维陷阱来看教育这件事。我们平常在教育中看到的是一个有局限的语言陷阱。比方说学习、升学、考试,对孩子有一套评判机制。如果爱和慈悲是平等心,那么我们对孩子就是没有平等心。因为我们对孩子有很多要求,而且要是孩子不满足这个要求,我们就很难受。

 

负面情绪的形成,是因为 illusion concept(执念),痛苦就来自于执念。而在教育孩子方面,很多家长有特别强的执念,认为只有某样东西、某类东西才是好的。
 

这个执念如此之强,以至于孩子一旦偏离这个方向,家长就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像焦虑、生气等等。而且因为父母认为其初心是对孩子好,所以就把这个执念 glorify(光荣化)了。因为我对你是好的,所以我对你的这些要求,也是为你好。

 

父母有情绪是自己的问题,这个情绪对孩子伤害非常大。我们做父母,第一点就是要放下这种强概念化的限制性语境,因为在这个限制性的语境里不可能有幸福。就算现在你解决了孩子的问题,比如他不看手机了,但他会有别的问题。

 

人的痛苦来自于什么?来自于两个东西。一个叫无知,不知道什么是好的,我们以为的好实际上并不是真的好。就像我刚才讲的例子,明就仁波切的父母不说英语,也没做过英语启蒙。那为什么明就仁波切英语这么好?他是自学的。然后在全世界给外国人讲课。而我们认为英语需要进行启蒙教育,要不然孩子就不会说英语,就会掉下深渊。但其实不是这样的,这就是一种无知。无知本身也没关系,可以去学习。

 

另一个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对无知的执着。我们有特别强的执着,认为这就是对的,然后就会产生大量的痛苦。有个成语叫做执迷不悟,就是你执着于这个迷自己还不知道,不明白就是不悟。

 

所以,首先,我们要去做自己内心的工作,当你在执迷不悟的状态,是看不到孩子的任何优点的,你觉得他做的事情,处处都跟你的期待值不符,所以你才痛苦。不光是你要把他变成你期待的样子是不可能的,如果在这条路上走不出来,你的痛苦也是不可能消解的。只有放弃这个“执”,才能走出来。

 

其实你想,这个孩子,能刷手机说明智力没问题,身体没问题。他底层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要跟他聊,你们之间需要有交流的空间。如果他不愿意听,不愿意理你,你也聊不了,那怎么能跟他产生交流呢?你要把期待放下,不要想把他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而要看到他拥有的宝贵特质。

 

我觉得,有时候家长们需要被当头棒喝。假设现在你孩子得了重病或者发生车祸,马上你的视角就不一样了。我不是说让你想坏事,而是说我们的视角“执着”在一个非常小的点上时,看到的全是毛病。但是当你能够放开这一点,能够看到起码他现在很健康,你就会觉得还不错。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你打开期待,这样才会有流动性。

 

当有流动性的时候,才能接触到智慧。底下的智慧就像一个泉眼,你在上面放了一块石头,甚至还把它焊死了,然后你要在这里面去找智慧,那是找不到的。所以你得先拿掉焊死的部分,然后把这个石头搬开。

 

我们对孩子经常是在这种“执着”的状态里,但当你有流动性的时候,你才能了解他为什么这样,他心里在想什么,他愿意跟你讲,才有可能跟他有连接。

 

 Q2 

因“孩子不够好”而产生的焦虑折射出什么问题?

 

秦华:家长为什么看孩子刷手机很着急,这个的背后是觉得这样不上进,没有在做该做的事。再后面是什么呢?后面是怕落后、成绩不好,考不上大学等等一系列的后果。

 

为什么会这样?我最近正好听了一个有关文化羞耻感的讲座,这个讲座就说,所有的文化都会褒奖一部分人群,压抑另外一部分人群,有它称颂的、鼓励的部分,也有它不认可和否认的部分。文化不仅是千百年渊源流传下来的,也包括现在社会主流价值观所形成的社会文化。

 

在这样的文化当中,如果你的特性、追求和价值观恰恰落在了这个文化所否认、不接纳和不鼓励的地方,你就会感觉到羞耻,或者说周围的人会让你感觉自己是可耻和失败的。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有很强的功利主义和务实性。如果不追求这些东西,或者在这些维度上没有成功,周围的人都会来告诉你,你是多么失败。

 

当孩子被认为是“不够好”时,家长会觉得自己很不成功,因为养育的孩子没有到成功的范畴里,家长会有羞耻感。家长在对孩子愤怒的时候,可以问一下自己,真的是在为孩子着想吗?还是你的自我受到了伤害?你认为自己成了一个失败的人,因为你没教出一个所谓的好孩子出来?还是说你是真正在关心孩子的健康、幸福和福祉?这个要特别诚实地面对自己。

 

当你退后一步看,看到社会文化在鼓励什么和压抑什么,看到被压抑的那部分人感受到的羞耻感,要记得提醒自己,这个羞耻感并不是因为这个人做错了什么,而是比较巧没有跟“机器”吻合上,成了那机器一刀切下来的东西,于是就被认为是失败者。(这里不包括那些根本的是非对错,比如不能伤害他人。)

 

我不是要归咎于文化,而是让你从更宏观的角度看清楚事情是怎么发生的。如果你体会到不符合主流文化所定义的成功而产生的羞耻感,要知道这并不是你的错。当然,我们不能止步于此。做出主流之外的选择虽然更艰难,但我们每个人都要为自己承担做选择的责任。

 

秦华:有人可能会问怎么对抗主流文化的压力。我觉得作为个体,是很难对抗一个巨大的系统和文化的,但是你可以选择不赋予这个系统羞辱你的能量。即使对于外部环境什么都改变不了,至少在心理层面上,如果你羞辱我,我可以不接。

 

有个朋友问我,别人评判她的时候,她无法反驳并说服对方怎么办?我说你并不一定要反驳,你不把他人的评判接过来就好了。就像人家给你递刀子,你就别把刀子接过来。你就说“谢谢,知道了,还给你”。有些时候这样伤人的刀子是你很在意的亲人递过来的,如果你接,那这种刺痛会是深入骨髓的,但是其实这些人很可能也是被这个系统一刀切下来而完全不自知的。

 

你可以选择做自己认为重要的事情,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有的人说,如果上级要我做的事情跟我自己内心不符,但从职业精神上看,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怎么办?我想退到最后,你是可以不接受这份工作的。你不能改变它,但是你可以不接受它。

 

如果说我就得靠这份工作吃饭,怎么办?这时候你心里要清楚,你在为什么妥协。很多人不得不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因为求生存是最根本的动力,因为安全感是基本的心理需求,但是至少你可以清醒地选择。我没有什么魔法帮你跳出这个困境,但是我希望你明白,你在为什么而妥协。

 

为什么保持这个觉察很重要?因为当你知道你在为什么而妥协的时候,你就能有一定的心理空间去想,我是不是可以给自己开辟一个新的可能性,我可以怎样为自己创造一个选择不同道路的机会。如果你连这个都不自知的话,那你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考虑并探索新的可能性,从而一直困在“我也没办法”的无奈心境中。

 

 Q3 

当我们感到痛苦时应该怎么做?

 

秦华:我去年下半年经历了一次关乎生死的恐惧,整个过程的感受是“情绪是平静的,身体已慌作一团”。后来做了小手术,有惊无险。

 

在去年的经历中我学到了接纳,并且要在接纳前面加一个形容词——“非常彻底”的接纳(radical acceptance)。就是不断地往后退,无处可退的时候,就是彻底的接纳。就是对于生命所有的可能性,我都允许它可能发生,然后我问自己:那我能做些什么?我想要做些什么?

 

当你感到内心痛苦脆弱的时候,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自我苛责。这个时候你需要的是爱和慈悲。但是往往,我们在此时会自我反省,好像如果我能够做的好一点,坏事情就不会发生,我就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但实际上大部分事情你是不能控制的,你控制不了它的发生,这就是无常。

 

批评自己没做好的反面是什么?是隐藏着一个假设:我是全能的。如果我做好了,事情就都好了。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事不因你而发生,也不会因你而消失。

 

另外我体会很深的一点是,感同身受是不可能的。当你内心极度痛苦的时候,即使很爱你的人实际上也很难理解你的感受。让我们感恩他们想要靠近的努力,接受他们实际上很难靠近的事实。在这种时刻,我们内心其实是非常孤独的,爱你的人愿意站在你身边,共享孤独,这就足够了。有些人可能出于关心,想要劝慰你,给你出一些你并不需要的主意,那么收下他们的好意,谅解他们不能理解你。如果你是劝慰的一方,与其急于帮助对方走出痛苦,不如说:“其实我现在不能完全理解你,但是我觉得你可能很难过,我愿意陪你。”这句话就抵过千言万语。

 

 Q4 

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被什么堵住了?

 

一诺:每个人都是有智慧和能力去面对、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但是智慧和能力往往被堵住了。

 

被什么堵住了呢?当一个社会有统一的、一刀切的、带有强制性评判标准的时候,在教育里面就先把孩子的智慧堵住了。底层的智慧每个人都有,但如果被堵住了,教给他一大堆英语、编程之类的东西其实没用。

 

为什么我们总在讲这些事情?因为我们大量的成人生活在痛苦之中,没法跟自己底层的智慧和爱相连结。为什么不能连结?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已经被堵住了,同时教育又在不遗余力的用体制的力量、用从上到下的力量,奋力地把孩子再破坏掉。

 

当你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的时候,你对外界伤害的反应就被培训出来了。别人说你这个做的不好,那个需要改进。每天给你捅刀子,然后你说“太好了,我要改进”。因为这是唯一可以被接纳的回应方式,所以就变成了一种内在的条件反射,这是非常可悲的一件事情。

 

我们应激性的模式已经是这样的,意识到这种模式并走出来很难。意识到这只是把刀子,这个意识可能只花你两秒钟的时间,但是你已经跨越了一个时代,这是个了不起的意识,是一个巨大的成长。

 

一个正常的社会一定是多元的,不是统一标准的。有人说,如果没有一个从上而下的权威,怎么能有社会的标准,怎么区别对和错?其实任何一个社会的价值理念都是有机的,它中间有恶有丑,有各种各样的平衡。有机形成的东西才是真实的东西。否则,它看上去再高大上、再完美,都是有问题的。

 

我们大部分人在成长过程中是个海绵,别人说什么都吸进来,搞得自己很重,走不动。所谓的负重前行,自己还产生了一些崇高感,真是很可怜的。你要做的转变就是从海绵到镜子,要意识到,别人对你的评判反映的是别人的水平,不是你的水平。每一个评判你的人,他有他自己的业力,还没有消除。

 

大家不要去追求绝对正确,任何一个正常社会都是有机成长的。所有看上去完美的东西,或者被某些人设计出来的东西,你都要去发问的,凭什么是你设计的?你比我聪明多少?你为什么有权利设计我的生活?我们要去问这些问题。

 

大家对周围发生的所谓无常这些事情,用平常心去看,你才会发现它是真正有生命力的,而且它有自我纠错的能力。所以,当“改变内在”或“挑战外在评判”能够给我们的内在创造流动性的时候,就会有智慧产生。

 

有一句话讲得好,怎么样才能改变世界,我们要做的,也是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我们内在的状态。你改变内在状态的时候,就会产生所谓外在的改变。有个大师说,dictator(独裁者)就是因为只想改变别人,所以才造成了社会灾难。大家用这样的视角去思考问题,会对很多问题有不同的答案。

 

 Q5 

“我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否太过主观?

 

秦华:一诺说别人的评价很多时候反映的是别人的问题,不是自己的问题。有人会问“这是不是太主观了,别人说的里面是不是也有对的地方。'我就只相信自己的',是不是会陷入到自己的小世界里面,看不到外面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提问很合理。

 

我想说的是“别人的评价不要马上接过来”,“不要马上接过来”是什么意思?首先这不是一个不假思索的过程,你要思索,要暂停。别人对我们的一些评价,有些时候是宝贵的,因为你不能完全看清自己,就需要通过别人的目光来看到自己可能看不到的地方。

 

所以重要的一点是,那些信息是需要处理的,要拿过来看一看,什么是有道理的,什么只是反映了别人的价值观与我的不一样,这个是需要加以区别的。很多时候我们常常自动地陷入与他人的辩论,要去说服别人,证明自己是对的。但当你看到我们是不一样的人,就没有辩论的必要了。你说的,对你来说是对的;我相信的,对我来说是对的。如果双方具备开放性的思维,那我们可以抱着好奇心去互相了解。

 

所以,不是说我们把别人的评价都扔掉,而是拿过来作为一个信息,用来了解自己,但最后做决定、做选择的人是你自己。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很多人在听取别人的意见后做选择摇摆不定,因为他们不是在寻求信息,而是在寻求决策,那就麻烦了。做一个决策,是需要收集相关的信息的,但除此之外,最后的决策是基于“你是谁”,也就是一诺经常说的冰山下的东西。这个区别特别重要。我们不是把自己放在真空里面,从“谁的话都听”到“谁的话都不听”,而是要有原则地去选择听谁的、不听谁的,以及最后该怎么做。

 

一诺:一方面是要去汲取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如果听太多了,又没法做决定。可能人生最难的就是在于这种平衡。

 

第一点就是要看到真相。在这个时候“听别人的”就是我们去获得真相的一个输入。真相需要多等一会儿,需要自己独立思考,看到全貌。

 

当我清楚之后,第二点“听自己的”,这个时候,内心的这个“听”也是两个层次的。一个层次是大脑算出来的。但有些情况下,你会发现大脑算不出来。比如关于未来算不出来,孩子应该选哪条路、我这个工作去不去,这种时候大脑算不出来,算不出来的时候就需要智慧。

 

智慧就是第二个层次的。就是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这个“听”并不是去听什么声音,而是屏蔽内心的噪音,然后真实的声音就会出来。而且跟你用大脑算出来的那个答案不一样,是更高质量的。

 

我们每天生活在噪音的海洋里,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小实验,给自己定时一分钟,然后数一数你头脑中有多少个念头。过去我数过至少 100 个,肯定不止能数到的这些。

 

 Q6 

为什么不愿面对人生真相?

 

秦华:我意识到噪音是有它的作用的。我们教练常会问一个问题——假如你还剩xx时间的生命,你会怎样安排你的余生?但实际上,这个想象只是停留在思维层面上。当死亡在你面前的时候,你真的会瑟瑟发抖。我这么多年想减肥,从来没成功过,但这次在等待诊断的一周内,体重就连续下降,迅速实现了我的减肥目标。我想,这是恐惧直接作用在我身体上的反应。(等警报解除后,我掉下去的体重一点不少地全都回来了。)

 

当我处于死亡恐惧的时候,我会觉得生活中大部分的事都不重要了,但是回归正常后,我发觉又开始在意起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了。为什么?我的理解是,这是一道屏障。芸芸众生一生追求功名利禄这些虚相,而不去面对生命的真相,因为面对真相时,人会惶恐。

 

人人都希望有选择的自由,但是有多少人敢于去面对选择的责任和代价?我们不希望别人来为自己做选择,但是如果自己选择的后果不如意,你愿意承担所有的责任吗?那个时候你怨不了爸妈,怨不了同事和朋友,怨不了系统和文化,你能顶得住吗?

 

在面对这种绝对的自由时,人是真的很害怕,脚下没有根基,唯一能托住你的就是你自己。如果自己不够强大,内在核心不够稳固,你是托不住自己的。这时你会急切地想要个厉害的引领者、强大的信仰、宏大的叙事、安全的集体来托住你,让你喘口气、让你着地。所以直视真相是需要勇气的,你承受不了的时候,就会让自己忙碌、热闹,让自己计较那些无需计较的事情,让自己跟其他人靠在一起。

 

当周围大部分人在追求功名利禄,而你在追求精神层面的自我成长,你会发觉跟周围的人就没法说话了。我经常听到有人说,找不到可以说知心话的人,一说有关自我成长的话,别人会觉得你有毛病,还不如去干点有用的事。这是自我觉醒后会面对的痛苦。

 

所以对这些噪音,我也生出了慈悲心。我能理解一些人去追求功名利禄,但是我也希望他们在有生之年至少能看见一丝真相,否则未免遗憾。当然,这只是我的观点。

 

 Q7 

人为什么一定要成长?

 

秦华:我常常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人为什么一定要成长?吃吃喝喝像一只快乐的小猪,不可以吗?当然可以。但是在你问这个问题的时候,你已经不可以了。如果你真是一只快乐的小猪,你都不会提这个问题。很多人在提这个问题的时候,是已经感到了内在的冲突,已经觉得心里面什么地方已经不能自洽了,于是要去寻找出路。

 

我们所有人都是这样的,虽然走上成长道路的入口或法门不太一样,但都是痛苦引发的。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更痛苦,然后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当很多事情你看明白了,心里面自洽了,然后就平和了。

 

一诺:当我们开始经历觉醒的过程、开始观察自己的情绪、开始去寻找情绪下面更深刻的东西、开始去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绪时,你会发现,问题越来越多。

 

大家要理解这个过程,就是当你开始找的时候,污垢不会马上掉,就像洗一只有着陈年污渍的杯子,刚开始洗的时候,一定是看起来更脏了。这是一个过程,理解这个很重要,因为如果预期没有达到,会产生新的痛苦。

 

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负面情绪都是礼物,如果没有这些负面情绪,你不可能看到你的内在。其实负面情绪在敲打你。

 

所以,第一要理解负面情绪是个礼物。第二,在这个的基础上,要理解我们如何去接收这个礼物。当我们有这样两个认识的时候,大家就会接纳和欣赏这其中发生的过程。

 

秦华:自我觉醒以后为什么会有痛苦?一是每个人走过这么多年,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创伤,但用各种方式把它压抑下去了。当自我觉知的能力提升了以后,自我的感知灵敏了,过去那些积累的创伤情绪被激活了,这时候会感到很痛苦。

 

二是你的感知灵敏了,好像一个人近视眼但从来没有配过眼镜,突然戴上了近视眼镜,周围的世界一下子清晰了很多,但同时发现需要去处理的东西也好多,无法继续依赖过去的自动模式来应对了,这一开始会很耗能量,很多思维、情绪会处于一种悬置的状态,非常不爽快。

 

但是,你对自己越来越了解以后,选择又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因为你的纠结越来越少了。

 

最后

秦华老师送给大家的一句话

 

秦华:我把“爱自己”这三个字送给大家。有些人可能会觉得这是老生常谈的鸡汤,这有可能是因为你还没有用真实的人生体验去验证它。
 

从去年生病到现在,我感受最深的是要爱自己,而且后面要加上“全部”和“所有”。为什么?因为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全方位的爱,尤其是对自己身体的爱。

 

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我们多年来对待身体健康是很功利的,都是在剥削自己的身体,把身体当作是一个为我们服务的工具。身体不好了,你心里想怎么又生病了,这身体真不给力,赶紧让她/他好。自己要干什么事情的时候,能撑就撑,没倒下之前就硬撑下去。其实你对你的身体一点都不好,你没有在爱她/他。

 

什么是真正地爱身体?不是因为身体健康对我有用、能支撑我,不是因为我想活得长一点,或者想让身体为我工作的时间长一点、晚点退休,我才要爱她/他,而是因为她/他是我的一部分。我要愉悦身体,让身体高兴,让身体痛快,这才是无条件的爱。

 

很多人觉得我要有用,要有价值才是值得爱的,其实这些所有都通通不需要。

 

“爱自己”只需要一个理由:你是生命。因为你是生命,所以你是有价值的,所以你是可爱的,你是值得被爱的,不需要其它任何的附加条件,包括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他也可以爱自己(我也相信,当人真正爱自己的时候是不会去做伤天害理的事的,因为那是对自我的糟蹋)。这个“爱自己”需要你用身体、用情感去感受,而不只是从思维上的理解。

 

比如说你被困在一个压抑自己生命力的工作里面,考虑现实种种,你觉得自己别无选择。但如果你看着自己的眼睛问自己:“把我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花在这个工作上,我是不是在爱自己?”你用心、用身体去感受一下这个答案。

 

当然,我理解生活不易,许多的困顿、许多的责任不是那么轻易可以跨越的,但我邀请你先去听一听你心中的答案,然后至少能够去主动开辟一点点空间(无论多小)来做出爱自己的选择,即便结果无法控制。

 

爱自己,因为你是生命。我真心希望这能够成为每个人心中的常识和根本信念。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78篇文章 11小时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