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看《年会不能停》之前知道这是一部讽刺职场的喜剧片。我一直都对喜剧片不太感冒,欣赏不了无厘头的搞笑风格,但这部影片让我对喜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令我惊讶的是,在独自观影的过程中我居然都没怎么笑,而是涌起越来越深的难过,以致泪下。

电影讲述的是标准件厂高级钳工胡建林被张冠李戴地调去集团总部,并在大裁员的风波中阴差阳错地引发了各种戏剧冲突。

这首先勾起了我十多年前亲眼目睹行业大裁员的记忆。

2008年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我的雇主在暴风雨的中心。海啸过后,裁员大潮席卷金融业。

正如电影中所呈现的,裁员是分拨分批的。一轮过后给人以暂时的喘息,在不安中等待下一轮的到来。我当时已对工作心生厌倦,但又被谋生、签证等现实因素所困而不敢辞职,心里倒是暗暗希望外力来帮我做这个决定,被裁、拿钱、走人,不用自己来为此负责。所以我并没有对裁员感到惶恐,但我所看到的其他同事的遭遇却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冲击。

一位和我关系很不错的隔壁组同事A不幸被砸中。这是他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他在此已二十多年,不出意外,期待从这里退休。他年过半百,是家中唯一的收入来源,孩子正要上大学。他收到被裁消息的同时被告知,需要在两小时内在保安的陪同下离开公司大楼。

他急匆匆地把个人物品收拾到一个纸箱子里,急匆匆地和那时正在工位上的、关系比较近的同事一一告别。我们彼此都在错愕中,不明白为什么会是他。四目相看,无言以对。我记得他的眼神 -- 像是一个突然被抛弃的无辜孩子,不明所以、不知所措;又像是刚刚被老师严厉批评后赶出教室的好学生,目光躲闪、羞愧不安。我给了他一个拥抱,让他多保重,随时联系。

我和他在一些项目上共事,他性情温和、认真负责,非常值得信赖。

后来在茶水间听到同事说他所在的部门在那一拨中必须裁掉一个人才能刚好符合部门的裁员KPI,他很倒霉地就成为了这个“1”。(联系到电影中,外包工Penny的同事让她别相信有关裁员的小道消息,Penny说小道消息才可靠。小道消息当然并不总是可靠,但我发现在公司里,很多不能在台面上说的事情确实是在茶水间、走道里流传的。真真假假,谁知道。)

接着,A的上司在下一波中也被裁了。

我后来一直和他保持联系,知道他接下来几年都在艰难地找工作,妻子也努力重返职场。一个人在一家公司里工作了二十多年,所有的工作经验都和这家公司高度相关,找别的工作自然是有困难的。我记得那段时间他看上去一下子苍老了很多,没了往日爽朗的笑声,音量也低了三分,虽然仍旧在努力地呈现一副积极的模样。他在临时工、兼职工中跳来跳去,所幸最后终于稳定了下来。

另外一位被裁的同事B因其工作性质需要和全公司各个部门打交道,所以认识很多人。他是一位典型的老好人,对工作尽心尽责、一丝不苟,对所有部门的同事都有求必应,待人谦逊友善到近乎卑微。他在公司的工龄也相当长了,当他被裁时被给予了一段缓冲期 -- 如果他能在公司别的地方找到工作机会,他就可以留下来。然后他就到平时与他合作的那些部门四处求助,但未能成功,最终落寞离开。

在那之前,我如同影片中的胡建林,天真地相信,努力就会成功。那自然地,如果员工被裁,我会觉得那一定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问题,比如A是不是呆在舒适圈太久了、没有突出的表现,B是不是因为太迁就顺从以至于别人都把他当作好捏的软柿子,甚至我也许还会为自己无法如愿以偿地被裁而暗暗自得,认为我能力超群、人缘超好、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但在见证了那一次大裁员后,我明白了,很多事情和个人努力无关,员工在那时候只是数字,不是人。

电影中用了一两秒的镜头快速扫过了那些在小房间被一一通知走人的员工,有人懵、有人哭、有人怒,再就是一个接一个地无法登录系统的信息,最后是抱着纸箱子从大楼里鱼贯而出的人群。

能看到背后那盘“大棋”的人终究是少数,像电影中的那些不满员工集合在车库中大声呐喊“干他们!”的情形在现实的白领中也不可能发生(那次一触即发的抗议以带头者徐永森被胡健林糊里糊涂地升职加薪而迅速瓦解,也是意味深长),更常见的是被裁者不断反省自己身上的“瑕疵”,比如专业能力、关系能力、年龄、性别等等,可能会不自知地把某些系统的不合理、不公平导致的问题当作是自己的弱点,在“为什么会是我”的羞愧自责、无能为力中接受现实。

电影中,被认为是技术部扛把子的35岁徐永森在被HR约谈时说,“以我的技术啊,要不是到这个岁数,这次也轮不着我。”看起来,他似乎是认同了35岁被裁是约定俗成的行业规则。但是,如果技术在线,以年龄来砍人的逻辑是什么呢?

他被HR认为是块“难啃的硬骨头”,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他性格不好惹,而是HR根本没有令人信服的理由来裁掉一个技术骨干,那性格暴烈的徐永森为什么都完全没有想到要挑战一下这个“35岁走人”的行规呢?

集团副总Jeffrey在合理化他的关厂、裁掉全体工人的决策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时代的列车开过去,总会有人在车轮子底下增加摩擦力”非常扎心。

他还说,他用这些手段去谋划关厂并不是为自己谋钱,而是为了集团的发展,为了证明只有他才能挽狂澜于既、带领集团活下去。听上去视野很宏大、甚至还颇有理想。

“时代的列车”、“历史的车轮”这种字眼总给人感觉是大势在往前走,而被压在底下的是跟不上的人,他们被压是大势所趋。确实,父辈们经历了社会变革的大势,有的得到了时代的红利,有的则成了车轮下的摩擦力。但是,时代的列车并不一定总是往前开,而被压的人也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适应时代的发展而被淘汰。很多时候,导致危机的是贪婪、自私、傲慢、懒惰等等人性的弱点及其制造出的漏洞百出的系统。

Jeffrey要证明自己是集团的拯救者,这是为了集团还是为了自己?生产型企业转向房地产、互联网金融以期更大的盈利空间是不是必然的发展道路?算不算时代的进步?

令我难过的第二点是胜利的大团圆结局。

但凡在职场中摸爬滚打过的人都非常清楚,这种结局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有的人认为这结局是个败笔,是打工人的幻想,而我恰恰觉得这样一个一看便知是不可能的喜剧结局反而增强了其讽刺现实的力度和分量。

电影中,当Jeffrey的阴谋败露后,他的策略是“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联想到这种可怕操作的普遍性存在和指向,能出现在大屏幕上实属不易)虽然“提出问题的人”最后没被解决,并且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但这靠的都是主角光环下的不死侥幸以及存在一位事前完全被蒙在鼓里的、无辜善良的一把手。

集团年会上,当胡建林揭示真相的演讲结束后,全场一片寂静,目光都聚集到董事长身上。只见他缓缓起身,向大家承诺,定会查清事实,召回不该被裁的员工,还大家一个公道。话音一落,全场雷动、一片雀跃。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古装戏里常见的戏码:正在好人即将不敌之时,忽然一道圣旨从天而降,英明公正的皇上洞悉了一切,使出霹雳手段,让好人得好报、坏人遭报应,重建理想秩序,大快人心。

电影呈现了解决问题的两种常见可能性:1)解决提出问题的人;2)祈祷居于权力之巅的人公正、善良、全能(除了暂时性失明)。前者让人绝望,后者给人希望,但结果其实都一样,都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第一种可能性解决不了问题是显而易见的,那第二种为什么也不行呢?且不说这里有“关键人物依赖性”的高风险,即,一旦这个关键人物不存在了,问题就无法解决了,好人也无法得救了;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关键人物也是问题的一部分

电影中,众和集团所面临的无论是关乎企业存亡的发展战略挑战,还是虚胖浮夸的企业文化,或是充满阴谋诡计的裁员风波,这难道都只是因为董事长的不知情吗?这些问题的形成难道不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吗?董事长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他做了什么?又没做什么?

如果说,他以一人之力就能解决所有问题,那我会推断,他对于问题的产生恐怕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他对于问题的产生无能为力,那在他看到真相后又凭什么仅靠几个人员变动就能解决问题呢?

当然,电影恐怕无法去进一步去剖析问题的源头和解决问题的根本,它能够如此直白地呈现现象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令我难过的第三点是有关“理想主义的门槛”那个灵魂之问。

这个对话发生在HR小组长马杰因害怕受牵连、丢工作而企图销毁Jeffrey的犯罪证据时:

他的下属、外包工Penny说,“我不是985毕业的,所以进不了大厂,我不死心。我来众和做个外包,就想靠自己的能力转正。结果呢?领导说我转不了正,就因为我是个理想主义。我就希望一切都黑白分明,大家能踏踏实实地工作,不虚伪、不欺骗。这也算理想主义,那理想主义的门槛也太低了!

站在高楼边缘的马杰说,“这门槛可不低了!存在即合理,是不是?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权力在人家手上,我非追在屁股后面实事求是地讲道理,是不是显得我情商低?工作是我辛辛苦苦做的,但人家比咱们会汇报,那功劳就是人家的。公司搞出问题了,咱们这些拼死拼活的普通员工不下岗,还真把高管都开了呀?他们有能力把公司搞垮,就有的是办法搞我们!

是的,不虚伪、不欺骗的门槛是非常不低的,而且在我看来,这门槛不止一道,而是有四道。

第一道门槛:看清真相的机会和能力

当胡建林不知道幕后那盘大棋的主宰是谁时,他错误地把集团副总Jeffrey当作是能够解决问题的人,结果引来了大麻烦。

在现实中,如果没有那么多偶然,如果董事长与副总也是同一个圈子里的人,那这个阴谋就会成为关厂的正大光明的理由,即便是正直的人也会觉得这个决策是合理的,并加入到推动这个决策的过程中去。

当理想主义者看不清现实的真相时,他们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定,甚至自己说的真话也会因为身处骗局中而成为谎言的一部分……

第二道门槛:抵御诱惑的核心力量

Jeffrey深谙人性,当他试图解决提出问题的人的时候,他用的第一招是收买,直指每个人内心的渴望 -- 

用转正来满足当了五六年外包工的Penny;

把升职给兢兢业业在K8职级上呆了几年的马杰;

把未来二十年的高薪送给经济上窘迫了二十年的胡建林。

 

Penny是第一个拒绝诱惑的,她说,“一个转正就想收买我,我有那么贱吗?”这个选择对她来说应该不算难,因为她年轻单身没有家庭责任,心里有个“当歌手”的远方在召唤,而且她早先也已决定干完今年就撤了,所以转正对她的吸引力不是很大,若为此牺牲掉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太不值得。

第二个做出选择的是胡建林,他是带着匠人精神从前一个时代走来的人。他让我想到我的父辈 -- 他们在工厂中开启自己的职业生涯,在工厂中跟着师傅学习技术,在工厂中遇到自己的爱人,在工厂中走过他们的青春。

对胡建林来说,被收买不仅仅意味着背叛自己的现在,更是背叛自己的过去、以及自己作为一名高级钳工这个身份中所包含的全部价值和尊严。

但他并没有义无反顾地在第一时间做出表态,即便他在之前其实已经经历过两次灵魂考验 -- 第一次是他得知自己被调错后,他没能抵挡住诱惑而将错就错;第二次是在他发现工厂被陷害而决定要去查出真相时。

我想他此时再次出现的犹豫是因为他的过去不仅仅是如他所说的“厂子是我一辈子的青春和骄傲”,还包括没有踏上财富快速增长这列时代快车的无奈、遗憾和羞辱(他在集团样品房里与所有人视频时的显摆、将错就错后的自我膨胀都是这些被压抑的情绪的反向彰显),而Jeffrey承诺的从今往后的高收入足以向外人洗刷这一切。

最后一个表态的是马杰,他也许是当代打工人、尤其是中年人最能共情的。

他本性善良、时常懦弱,被家庭责任和“五险一金”捆绑,很会自我说服和宽慰,但心里又闪烁着追求正义的小火苗,于是摇摆不定,需要借助高声吟诵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所激发的磅礴气势来为这个火苗吹吹风、壮壮胆。

面对收买时,我个人觉得他内心并没有很强大的东西与这个诱惑相对抗,但因为有Penny和胡建林两个队友表态在先,他也就一咬牙撑住了,不过心里没什么底气去发表豪言壮语,只是趁着那一刻的勇气拿过胡建林手里的那根残次品螺丝,把它扔给了对方以表明立场。整个动作犹犹豫豫,而且扔过去以后他把脸别向一边,不再正视对方,仿佛多看一眼就会经不住诱惑似的,而此时的胡建林和Penny正昂首挺胸地面向对方。

在对方当场用手机在系统里开除他们三个时,马杰搓着双手,头更低了。

要跨过这道门槛需要强大的核心力量,也就是特别需要明白自己要坚守的核心信念/价值观是什么、愿意为之付出怎样的代价、自己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现实中,很多人在这道门槛前已然止步。

第三道门槛:面对威胁的勇气

我总觉得,无论你多么了解自己、坚信自己,你都无法在面对真正的危险之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勇气。勇气也许是当人身处险境时,自我所拥有的一切身心资源被调动起来后所做出的选择。

电影中的三位“英雄”在被Jeffrey安排的打手围殴时做出了拼死保护证据的英勇反抗,尤其是刚刚还低着头、一副气馁模样的马杰也爆发出了英雄气概。

在那样猝不及防的情境下,勇敢恐怕是一种本能吧。

第四道门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运气

如果只是有勇无谋,理想主义者仍然无法在复杂的局势中解决问题。“盼马壮”三人组合(Penny、马杰、胡建林英文名是Johnny)最后能站到年会舞台上高歌曝光,这要靠胡建林咬一咬螺丝就能辨出产品真伪的神功、靠Penny碰巧发现Jeffrey是幕后黑手、靠马杰假扮Jeffrey从共犯庄正直那里套出证词、靠一群工厂工友在黑夜中高喊“光天化日、朗朗乾坤”并用最原始的力量对比吓退围殴打手,如此才给真相赢得一个机会。哦,对了,最后逆转裁员、让坏人受到惩罚还需要靠一把手的一锤定音。

所有这些,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在现实中,他们仨恐怕早就已经“领盒饭”了。

令我难过的第四点是普通人的共谋

胡建林在年会上说,“其实你们都看出来了,我啥也不懂,但没人敢说,都怕背锅。结果我升职加薪,风生水起。可是这里面有问题啊,朋友们

是的,大家都在默契地配合“皇帝的新装”,是什么让人不敢指出来皇帝其实没穿衣服呢?

被裁的恐惧/保住工作的渴望(恐惧与渴望总是成对的)。

那么,哪里最安全呢?按我们熟悉的常识,当然是离权力中心最近的地方。

一开始大家不知道胡建林是何方神圣,但他那么自信坦荡、毫不掩饰自己的无知,大家都猜测他的后台一定很强大,否则至少也要装装样子吧。

之后,一场由车灯打出的他与董事长之间亲密熟络的“皮影戏”让大家误以为他是董事长的亲生儿子,于是他被稳稳地放到了权力中心的位置上,一场“皇帝儿子的新装”大戏就全面展开了。

没有人说出真相,大家都努力向他靠近、用力配合他的角色,生怕贴得不够近、演得不够好而被放错了名单。

人群中也没有那个说出真相的天真孩子,决定说出真相的是胡建林自己觉醒过来的赤子之心。

这些人是坏人吗?有责任吗?

当胡建林在天台上质问马杰为什么不早点道出真相,马杰说,他不是受贿卖职位的人、不是调错人的人、不是倒卖残次品的人、不是签字关厂的人,他什么坏事都没做,胡建林有什么资格把他放到道德至低点?

所以,这场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参与演出的闹剧有问题吗?人性如此,其发生似乎是必然的。

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是一个无法保护说真话的人的系统,是暗箱操作、不受限制的权力。

相比共同创造一场大快人心、高亢闪亮的“英雄”年会,我觉得普通人(当然也包括我自己)更有可能共谋一场骗局,如果说真话的代价太过沉重。

但愿是我过于悲观了。

解读至此,对于这部电影的所有创作人员,衷心地,my hats off to you all!

让我们一起来激情澎湃一下吧!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7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