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 对于有宗教信仰的读者来说,我理解,你持有的世界观会与我本文表述的世界观不同,我对此深表尊重。
 
前两天陪青春期的孩子一起观看了电影The Fault in Our Stars,讲述一对teenager癌症患者之间的爱情故事。这让我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青春期时光,对生命的思考、对爱情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全部都冲撞到一起,看不清答案。而在电影中,男女主角都必须在生命终点来临之前找到答案。
 
男女主角第一次相遇时是在一个癌症患者的支持互助小组里,带领者问大家的恐惧是什么。
 
Augustus(男主角):“被人遗忘。我想拥有非同凡响的人生,被人铭记。所以,如果问我有什么恐惧的话,那就是无法做到这一点。”
 
Hazel(女主角):“你知道,总会有一个时间,我们所有人都死了。既然有人类出现以前的世界,就会有人类消失以后的世界。这可能是明天,可能是百万年之后。当这个发生时,没有人会活下来记住克里奥佩德拉、阿里、莫扎特,更别提我们中的任何人。
 
被人遗忘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这让你很害怕,我建议你忽略它 – 这是所有其他人都在做的事。”
 
当他们再次谈到这个话题时,Hazel得知Augustus将不久于人世,而此时他们已深爱彼此。
 
Hazel:“你在想什么?”
 
Augustus:“被人遗忘。我知道这很小孩子气,但是……我一直都认为自己会成为英雄,我一直相信自己会有宏大的故事可以告诉世人,那种到处都会报道、出版的故事……我是说,我注定是应该与众不同的。”
 
Hazel:“你是很与众不同,Augustus。”
 
Augustus:“我知道,不过,你知道我是什么意思。”
 
Hazel:“我知道你是什么意思,我只是不同意你的想法……你痴迷于被世人记住!”
 
Augustus:“你不要生气。”
 
Hazel:“我是很生气!我生气是因为,我认为你与众不同,这难道还不够吗?!你认为拥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的唯一方法就是让所有人都记住你,让所有人都爱你!但你知道吗?这就是你的人生!这就是你所能拥有的全部!你拥有我,你拥有你的家人以及这样的世界,这就是你的所有了。如果这对你还不够,我很抱歉,但这并不等于虚无,因为我爱你,我会记住你。”
 
Augustus:“对不起……你是对的。”
 
Hazel:“我只是希望你能为此感到高兴。”
 
在Augustus去世前,他和Hazel以及另一位癌症患者好友办了一场预备葬礼,这样他就可以听见他们写给自己的葬礼致辞。Hazel说原本是希望Augustus能够为自己的葬礼致辞。以下是Hazel写给Augustus的致辞片段:
 
“从零到一之间有无穷多的数字……当然,从零到二之间、从零到一百万之间的无穷多的数字更多。有的无穷比另外的无穷更大……我的挚爱,我无法告诉你,我有多么感激我们之间那小小的无穷。我不会以此来交换世界上的任何东西。你在屈指可数的日子里给与了我永恒。对此,我永怀感恩。”
 
Augustus去世后,Hazel收到了他生前为Hazel写的葬礼致辞:
 
“我们都希望被铭记,但Hazel是不同的,Hazel知道真相。她不想要拥有成千上万个崇拜者,她只想要一个。她得到了。也许她没有被疯狂地爱着,但她被深深地爱着。这难道不是比我们大多数人得到的更多吗?……你无法选择你是否会在这个世界上被伤害,但你对被谁伤害是可以有所选择的。我喜欢我的选择,希望Hazel也喜欢她的选择。”
 
电影结束后,我和孩子还沉浸在片尾曲中,听见队友在叫孩子,“很晚了,快去刷牙洗脸。”
 
我不禁脱口而出,“What’s the rush? We are gonna die anyway.”(急什么?我们反正都会死的。)
 
随后几天,当我们在为生活琐事赶来赶去、焦虑上火时,这句话总会冒出来,“急什么?我们反正都会死的。”
 
孩子笑我是不是被电影魔怔了,其实这是2020这一年里一直萦绕在我心头的主题。
 
这个伤感的爱情故事讲述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超越,虽然主人公的肉体最终被死亡毁灭了,但对死亡的看法却拯救了他们。
 
Augustus在Hazel的影响下意识到,他想要成为超级英雄、被所有人永远铭记的伟大梦想不过是对死亡恐惧的抵御。成为无所不能的英雄、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这会给人一种可以逃出必死的自然法则的虚妄感,于是千百年来无数人在这条虚妄的道路上前赴后继。但这种防御会在真正直面死亡时土崩瓦解,而且,人们在建筑这种防御的过程中倒是可能为世界留下累累伤痕。
 
不过,虽然Hazel接纳了死亡的不可避免、生命了无意义,但她一开始的内心世界是悲观而黯淡的。她不希望随时可能降临的死亡给爱她的人带来伤害,她说自己是个“手榴弹”,她希望尽量避免爆炸时造成的“伤亡”,于是她拒绝爱和被爱。
 
她看上去接纳了终极的死亡,但她还在努力地避免“失去”所带来的痛苦。这又何尝不是回避死亡的另一种方式呢?
 
因为害怕失去而不去拥有,因为害怕死而去主动掐灭生的火焰。
 
影片终究还是有了一个happy ending:Hazel终于选择敞开心扉去拥抱Augustus的爱,在这份短暂如流星的爱当中,他们共同超越了对死的恐惧,感受到了永恒。
中国文化是尤其避讳谈论死的,但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到的大部分焦虑都是死亡焦虑的变形、置换(比如生存危机、年龄危机、“不优秀不配活”、“要不断进步,更高更快更强”,等等等等)。我们通常都是不自知地被这些死亡焦虑的“马甲”所摆布,而没有真正审视自己根本的存在。
 
欧文˙亚隆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中写道,海德格尔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存在模式:1)忘失的存在状态;2)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
 
“当人活在忘失的存在状态时,也就是活在事物的世界里,沉浸于日常琐事,迷失在“他者”之中;而在念兹在兹的存在状态中时,人着眼于事物本来的样子,这个模式被称为“本体模式”。”
 
“在本体模式中,人会对生存保持持续的意识,不仅注意到生存的脆弱性,也会注意到个体对自身生命存在所负有的责任。由于人只有在这种本体模式中才会触及自我的创建,因此人也只有在这个模式中才能掌握改变自己的力量。”
 
“人们存在的日常模式通常都是忘失的生存状态。在这个模式中,人意识不到是他创造了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世界,他们倾向于逃避、沉沦和麻木,他们通过随波逐流来回避选择。而当人进入本体模式时,人就能真诚地存在,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自我意识,能够包容自己的可能性与局限,能够面对绝对的自由与虚无。”
 
人很难单纯靠努力就能从日常的忘失模式进入本体模式,而是往往需要靠“临界体验”来将其拉入本体模式(比如患重病、重大丧失、年龄里程碑、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等等,像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冲击对很多人而言就是这样的临界体验)。“死亡是这种“临界体验”的极致。”
 
这是死亡对生命的积极贡献:对死亡的意识能让生命变得更加真诚而丰富。
 
这让我想到,生活中很多人因为恐惧而受限,比如恐惧失败、恐惧被评价、恐惧不确定性,而我以前总会用曼德拉的那句名言来引导自我设限的人,“让你的选择反映你的希望,而非恐惧”。但现在,我的观点发生了些许的改变:人们的自我束缚也许并不是因为恐惧太多,而是因为恐惧得还不够透彻。如果你能穿透所有日常感受到的恐惧,径直穿到死亡恐惧面前,你也许就能卸下所有的负累和枷锁,看到希望,获得自由。
 
在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超越死亡恐惧的方式是爱,如同这部电影的剧情。还有哪些其他的方法吗?
 
亚隆在书中提到了美国心理医生、学者Robert Jay Lifton所提出的人们追求象征性永生的五种模式。我读到时感到特别欣喜,如释重负。
 
因为这让我看到,平凡人的平凡追求在面对死亡恐惧这个层面上与那些追求伟大贡献的“大人物”是平等的,没有高下之分,于是不必因自己的平凡而感到渺小卑微、不值一提。
 
我还为人类自存在以来从未放弃过追求对死亡的超越而觉得很感动,这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集体努力促成了人类文明的诞生和繁荣。
 
以下是这五种追求象征性永生的模式:
 
生物学模式 – 通过子孙后代、无穷无尽的血缘连结而活下去。
 
神学模式 – 在一个与此间不同的更高等的存在层面活下去。
 
创造性模式 – 通过个人作品及其创造性的影响力或通过对他人的影响活下去。
 
永恒自然的模式 – 通过与支配生命的自然力连结而活下去。
 
超验的模式 – 在一种非常热切,以至于时间和死亡都不复存在的状态中,通过“忘我”而活在“持续的当下”。
 
如果要对号入座的话,我想,爱既是创造性的,也是超验的体验。
 
这样想来,若是把这五个模式当作设立人生目标的可选菜单,追寻生命意义这个深奥的议题好像忽然变得简单了很多 --
 
置于死地而后生。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7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