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写的《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拆书稿。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心理学自助书籍,是我11年前初为人母时,一位朋友向我推荐的,说是对育儿有所帮助。不过我当时并没有立即理解这本书对育儿的意义,给我巨大冲击的是:我第一次开始理解那些我一度认为是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是来自于哪里;我打开了一个重要的心结,接纳了自己。
 
我在和它相遇后随即开始了自我探索的神奇旅程。最终,我离开金融,成为了一名职业教练。十一年后的今天,在我经历了自己的成长蜕变以及无数次与客户的教练谈话之后,我又重读了这本书。此时,我完全理解了为什么心智成熟之旅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因为它艰难而漫长,需要投注毕生的努力;我也理解了为什么父母的心智成熟对教育孩子那么重要,因为虽然自我成长没有捷径可走,但在孩子的生命之初,家庭环境为孩子的内在成长之路铺上了底色、埋下了伏笔。
 
为什么会写这篇拆书稿呢?文末有解释。这篇拆书稿分两部分,今天先分享第一部分。
 
“解决人生问题的关键在于自律。”
 
我想很多人听到这个都会有点吃惊,因为我们对自律的理解大多比较狭窄。
 
我自认为一直都算是个自律的人,但这种自律只是从小在应试教育的训练中成为一名好学生的惯性使然,只是停留在不要虚度时光、工作学习要认真负责这些行为习惯的层面。但作者认为,“全面的自律才能解决人生所有的问题。”那什么是全面的自律呢?我想通过我这些年做职业教练的经验来尝试解释。
 
来找我的客户通常都带着这个目标:希望在我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理想职业。当我问他们,“你们想做什么样的工作?”,很多人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我很迷茫。”迷茫、困惑、没有方向感是很多人的困境。但是,真的是完全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吗?
 
如果你用同样的问题去问小孩子,我猜他们可以不假思索地说出很多想法。为什么大人会这么迷失呢?有的人说是因为社会教化让我们太关注别人说什么,而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有一定的道理,但我不觉得这是最终的答案。于是,我让他们想象自己被赋予神奇的力量,可以心想事成,也不会有人评判他们。这时他们往往都能说出自己想做的事。但当我让他们把这些目标具体化到可以实施的行动时,他们会长叹一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最后又回到,“我真的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
 
你看到了吗?并不是这些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而是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太艰难了,于是大脑聪明地把这归于“目标不明”这样一个似乎只需靠苦思冥想就能解决的问题,于是我们就被困在焦虑之中而无需费力做出任何行动。
 
怎么办?自律是走出困境最关键的手段和工具。自律,简单地说,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作者列出自律的四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我会依次为大家解读。
 
第一个原则,推迟满足感是指首先去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然后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中国人对此并不陌生,我们大多都听过父辈祖辈“先苦后甜”的教导,而这种教导最典型的体现就是在求学过程中。为了考上好大学、得到好工作,我们牢记要先吃苦、后享受。但一旦越过高考、求职这几道被认为是人生关键选择的坎儿,一旦前方没有可触摸的成功目标,我们很多人就不知不觉地把“先苦后甜”放在一边了。比如,我们会为了当下的购物享受而放弃为将来的人生愿望去储蓄,我们会为了刷剧而放弃能让自己不断成长进步的机会,我们会简单粗暴地让孩子立即顺从听话而不花时间去理解孩子并学习正确的育儿方法,我们会为了眼前的表面安宁而不去正面解决亲密关系中的根本冲突、甚至希望问题会自动解决。
 
你是不是并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其实都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推迟满足感呢?克制消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压住自己的火气去耐心地聆听孩子,勇敢地去和配偶真诚地沟通、甚至展现自己的脆弱,这些都会在长期带来收益,但在短期带来痛苦,于是我们很多人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避重就轻,选择暂时的安逸或者程度较轻的痛苦,而不去先解决程度较大的痛苦。假以时日,这必然会在未来造成更大的问题,甚至人生危机。
 
我想起有“创业教父”之称的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在他所著的《黑客与画家》一书中提到,“如果你有两个选择,就选较难的那个。”这可以作为我们一个重要的行为准则。虽然这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场景,但却是一个让我们停下来反思的好机会,从而避免让惰性把我们自动地带入容易获得即时满足的选择。
 
自律的第二条原则是承担责任。作者说,“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基本前提。”对此,我深有体会。
 
需要先说明一下,这里说的承担责任是指对责任范围内的所有选择负责,而不是狭义地理解为为不好的后果负责。也就是说,我们要明确哪些选择是属于自己的,然后在做出选择后,承担失败的后果,在成功时也要认可自己的功劳。
 
在我的教练生涯中,我看到很多人看不清责任范围的边界。一部分人把属于别人的责任看成是自己的责任,而另一部分人则不愿意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在事不如愿时,前者总是把它百分百归因到自己身上,是他们技不如人、没有尽力、或者有性格缺陷;而后者呢,则总是归因到外部因素,是社会不公、别人不好、老天爷不给力。还有一部分人则两者兼有。比如自卑的人会在成功时觉得都不是自己的功劳,而在失败时觉得都是自己的过错;而过于自大的人则会把成功都归于自己的功劳,而失败和自己无关。还有的人在父母的角色上时,觉得孩子的事全部属于自己的责任,事无巨细,亲历亲为;但在亲密关系上又认为什么问题都是因为配偶不够好,和自己无关。
 
如此看来,判断自己该为什么事和什么人负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的生活体验,让心灵充分成长,心智足够成熟,我们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让我用几个例子来说明。
 
我曾经认识一位职场女性,她陷入了巨大的焦虑,需要心理疏导,于是我给她介绍了一位心理咨询师。但她一会儿说,老公认为她没问题,不支持她花钱接受心理咨询。我说,“你自己挣的钱有权利花在自己身上,可以和老公商量,但不用非要他同意啊。”她后来又说,父母为了帮忙带孩子和她住在一起,如果知道她出门看心理咨询师,肯定会说她庸人自扰。我说,“那你可以不理会或者不告诉他们你去哪儿啊。”但无论我说什么,她总是能找到理由来证明她无法求助于心理咨询师。我这才看出来,她把身处困境的责任都推卸到别人身上。而这个问题恰恰让她在困境中越陷越深。
 
在育儿方面,有的父母把饭送到嘴边,衣服递到眼前,课外活动安排得紧锣密鼓,孩子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有的父母信奉放养,一切随孩子想怎样就怎样。前一种父母剥夺了孩子自我管理的责任,而后一种父母放弃了设定规则、守护界限的责任。生活中还经常看到父母把自己情绪失控的责任推给孩子,说,“都是你让我这么生气!”还有的把人生选择的责任推给孩子,说,“要不是为了照顾你,我肯定能事业成功。”这样做的结果是,有的孩子也成为喜欢推卸责任的人,而有的孩子则把什么都归咎于自己。
 
在职场上的责任界限一般比较清晰,但是在上下级关系上,下级往往认为对上级必须有求必应,于是无意识地把自己做决定的责任让渡了出去,这会导致自己的空间被压缩得越来越小,最后不堪重负。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责任错位呢?因为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会带来痛苦,而我们潜意识里想要躲开这种痛苦。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放弃了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恐惧和无助,陷入心理困境。但事实上,一个人的一生充满了无数可以自主选择和决定的机会,只有承担所有这些做选择的责任,才能变成一个自由的人。
 
自律的第三个原则是忠于事实。作者把我们每个人对现实的认知比喻成一张地图,我们越是了解地图,处理问题就越是得心应手。但是,这张地图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我们必须要根据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变化去不断地修订这张地图。
 
有很多因素可能令我们的世界观发生改变。最自然的是人生阶段的变化,从一个弱小的、必须依靠大人的孩子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被他人所依靠的成年人,再变成一个衰弱的、需要依靠他人的老年人,我们眼里的世界从不受自己控制演变到越来越能够被控制,再变成失去控制。一些人生的重要事件也会激发改变,比如成为父母后,很多人社会责任感剧增,开始找寻新的人生意义,有的则在亲密关系上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意外的天灾人祸也可能会令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这些时刻都需要我们大规模地修改心中的地图,而修订工作却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痛苦。这是因为人们喜欢一帆风顺,喜欢一切皆在掌控之中,而变化带来风险和恐惧。于是有的人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有的则花大力气去保持不变,这让人们与现实世界处处脱节,危机四起。
 
在我的教练工作中,我常常看到客户继续沿用童年时期形成的感知世界以及对世界做出反应的方式。这些方式在童年是适用的,帮助他们更好地生存,但这已经不再适用于新的环境,甚至造成极大的阻碍。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寄人篱下。那时候,我学会了察言观色、绝不给别人添麻烦;我沉默不语,希望别人不要注意到我。我靠着这张地图安然度过三年借住的时光,并一贯保持“好孩子”的赞誉。但是这张地图却成为我后来职业发展的绊脚石。我的习惯性回避冲突以及自我隐藏让我在西方职场中成为了一个隐形人。无论我多么努力,在上司眼里,我没有自信,一味迁就,毫无力量。我必须修改地图。我告诉自己,正面迎接麻烦才能为我赢得尊重,大胆表达观点才能让别人重视,被人看见才不会被人遗忘。我花了两年的时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坚定敢言的干练职场人。
 
作者指出,要做到忠于事实,我们要用毕生的时间进行不间断的自我反省,我们要敢于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我们要一辈子保持诚实。这些都会带来暂时的痛苦,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好。
 
我特别要说一下接受外界的质疑和挑战。我们常常听到“听从内心的声音,让别人说去”这句话,但我觉得不关注外界的评价是不对的,因为外界的评价是非常宝贵的自我认知的资源。中国老话有“忠言逆耳利于行”以及“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教导。如果我们完全不听外界的声音,那无疑是闭门造车、固步自封。接受外界评价的关键是心里要有一把保护伞,把人和事分开,在利用反馈来精进的同时,确保自我价值感不受侵害。比如,你也许会听到上司生气大骂,“你搞得我们的项目不能准时完成,你到底会不会做事啊?!”,这时你当然要反思项目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但也要谨记,你并不是一个无能无用的人。
 
自律的第四个原则是保持平衡。自律是一项艰难而复杂的任务,既要先苦后甜,也要过好当前的生活;既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也要拒绝不该承担的责任;既要以追求诚实为己任,有时又要为了对方的益处而隐瞒部分真相。在看似冲突的需要和目标之间保持平衡需要勇气和智慧。
 
我想先说两句自己对平衡的理解。很多人认为平衡就是什么都做好。最常见的讨论就是女性如何在事业和家庭之间取得平衡。他们认为平衡就是时刻抓住所有自己想要的,确保一个都不要掉。但我追求的平衡是内心的从容沉静,脚踏实地。我们在任何一个时间点只能专心地做一件事,如果时刻都要兼顾很多事,那内心大概率是焦虑不安的。所以想要获得内心的平衡,在面临冲突时的取舍是必须的。女性能做到的是在时间线上的动态平衡,有的时刻专注家庭,有的时刻专注事业。另外,人们也不应该期待同时拥有本身就不可能共存的东西,比如成长与安稳舒适。成长必然伴随痛苦,但很多人既想要自我突破,又不希望经历痛苦。这是无解的,出路是必须要放下一个。
 
所以我很认同作者的观点: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但是放弃会给心灵带来痛苦,于是很多人不想放弃,也因此陷入了心理困境。
 
不同目标之间的取舍可能还不是最令人痛苦的,那些需要放弃固有的人格、思维和行为模式,甚至整个人生理念则会带来巨大的痛苦,它几乎需要一个人将自己完全推翻并重建。我曾经经历过两次这样的放弃。第一次是在我决定从博士项目中辍学时,我放弃了之前16年的“名校好学生”身份,放弃了成为教授的人生理想,带着支离破碎的自信和毫无方向感的空白转入一个二流大学的硕士项目。第二次是在我决定离开国际大机构成为一名教练时,我放弃了稳定的高薪和光鲜的社会标签,放弃了熟悉的专业领域,进入社会身份感缺失和毫无定数的未来。但这两次大规模的放弃都令我的心智得到了飞跃性的成长。
 
根据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的人生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会面对危机。只有放弃过时的观念和习惯才能顺利进入下一个阶段。比如我们放弃童年的依赖感而进入成年,放弃对子女的权威而迎来他们的成长独立,放弃永远年轻的妄想而安然进入老年,而最终的放弃就是自我以及生命本身。放弃带来痛苦,但是旧事物的死亡带来新事物的诞生。放弃同时也意味着放下负担和束缚、轻装上阵,内心会变得越来越轻盈。放弃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说到这里,自律的四个原则就讲完了,它们分别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
 
自律是解决人生难题的关键工具,它让我们面对痛苦,获得心智的成长。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愿意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神的发展呢?我明天会继续分析第二部分,有关自律的原动力:爱。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84篇文章 60天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