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选择中《学会思考》
秦华 | 2025年03月04日
铛!铛!铛!C计划三位主创联合创作的新书《学会思考:用批判性思维做出更好的判断》二月份刚刚上市啦! 从知道她们有这个出版计划时,我就一直期待着这本书。去年10月份的时候,C计划主创邀请我给她们的新书写段一两百字的推荐语,结果我看完书后一气写了一两千字。我实在不知道该怎么砍成一两百字,于是就把这个麻烦留给了她们的编辑。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编辑决定把这篇推荐当作序言之一。这真是份意外的惊喜! 这是我第一
写作对于成年人的意义
秦华 | 2025年01月21日
Lily写在前面:上周五我和C计划联合创始人蓝方进行了一场直播对话,有关写作对于孩子和成年人的意义。我们各自回顾了小时候的写作经历,特别是谈到“写作”与“作文”的差异与整合;我们也谈了写作对于我们成年后的人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很少人以写作为生,但所有人都可以从写作中获益,因为写作本质上是思维的外显。 直播回放的音频已经上传到我在小宇宙、喜马拉雅、Apple Podcast、Spotify、YouT
2024年朋友圈撕裂报告
秦华 | 2024年12月31日
Lily 写在前面 C计划每年末都会回顾这一年引发特别大舆论争议的社会事件。这其中的某些事件可能只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而某些事件则曾经激发我们强烈的情绪以及与亲友的观点撕裂。 年末的回望不仅能让我们再次记起这一年中我们所处的社会中发生过些什么,更是与事件拉开一定距离后进行深度反思的机会。 对于社会中那些令人愤怒、恐惧、忧虑、沮丧的事件,普通人常常感到无能为力,觉得自己对此什么也做不了、什么也改变
2024年的注脚
秦华 | 2024年12月30日
2024年对我来说还挺特别的,在滑过去之前值得记几笔。但最近的脑力只够记流水账,就不勉强自己结构清晰、思维缜密了,记到哪里算哪里。 1. 关于归属感 2024年是我分别在中国和美国待了24年的时点,而在美国的这24年中,在当下的这个房子里住了12年,是我这辈子住得最久的地方。即便如此,我还是很难把他乡叫做第二故乡。 无论住在哪里,我在心理上仍然总是能看到自己搬走的那一天,以及,我仍然走到哪里都没有
心理咨询师没有魔法
秦华 | 2024年12月24日
上周末去团体咨询的地铁上,突然看到Lily老师在成长部落群里转发的一条心理咨询的悲剧,一位来访在心理咨询6年后自杀了。虽然自杀的原因无法简单归因,但文中所描述的心理咨询师的很多做法都令人瞠目结舌,不禁感叹咨询市场的鱼龙混杂。 确诊抑郁症之后,我很幸运地找到了靠谱的心理咨询师,至今参加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也有近三年了。从最初对心理咨询的好奇,到渐渐揭下心理咨询神秘的面纱,经历过期望、失望到决定继续咨询
琼瑶笔下的爱情
秦华 | 2024年12月06日
琼瑶如雪花般翩然离去。 琼瑶作品是我这70年代生人绕不过去的青春回忆。昨天忍不住去重温了当时最喜欢的一部琼瑶电影《聚散两依依》。记得高中前的那个暑假和表妹一起看了无数遍,台词都背出来了。最吸引我的是片中好听的歌曲和太帅的男主(钟镇涛饰演)- 唱歌弹吉他、表面桀骜不驯善良痴心,对女主一往情深、矢志不渝。哪个少女不期待这样的爱情对象呢!我很羡慕表妹很快就能把片中的钢琴曲弹出来了,而我后来去学了吉他,但
生命的礼物
秦华 | 2024年11月05日
上个周末和好些朋友和社群伙伴讨论了关于生死选择的主题。 我自己对这个主题的深切体会和思考发生在三年前,我把这些都沉淀在了文字里。我很庆幸当时把这些都记录了下来,因为时至今日,我仅凭记忆是绝对无法还原出当时的所思所感的。 那次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两件事: 1)当一个人真正全身心“浸泡”在死亡恐惧中时(这种恐惧或许是对死亡本身,或许是对死亡的过程,或许是对死亡所终结的一切),那种感受是没有另一个人可
观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之教育意义
秦华 | 2024年09月12日
昨天在朋友圈写了几笔看完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之后对教育的思考,然后顺势就录了一个小视频,分享给大家,并附上文字稿。 在孩子的提醒下,我观看了美国总统候选人的辩论。我们一人一台电脑,在这个看的过程中,孩子们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大叫。看完以后我就在想,这样一场辩论对于孩子的教育来说意味着什么? 1.从反面案例中的学习 孩子们的大叫和大笑都是因为这场辩论中充满了逻辑谬误,比如自始至终的人身攻击、把极端事件泛化
分娩,可以是一次令人满足的人生体验
秦华 | 2024年04月30日
Lily写在前面:近三年前,红霞曾经和我在成长部落做过一次直播,分享35岁+的女性是如何为自己寻得理想伴侣的。现在,红霞和先生的爱情结晶已经诞生了!在下面这篇文章里(转载自红霞的公众号“Deg之路”),她用细腻的笔触记录了她是如何与小宝贝鹿鸣通力合作,共同完成了“诞生”这个神奇的生命之旅。 一口气读完,内心特别受触动。因为自己第一次生育的过程是兵荒马乱的,而且时日久远,红霞的文字似乎带着我重新温柔
从柠檬到柠檬汁:我的抗抑郁之路
秦华 | 2024年03月27日
Lily写在前面:这些天成长部落群里好几个伙伴在询问有关抑郁的问题,柠檬在群中分享了她自己的亲身经历,让群友们很受益,于是我邀请她把这些分享整理成文,发在公众号,让更多需要的人可以看见,也欢迎你转发给可能会从中获益的亲友。感谢柠檬的真诚分享。 几年前看美剧《我们这一天》,我最喜欢剧中的一句话:“Took the sourest lemon that life has to offer, and t
独立自主的女性何以在婚姻家庭中仍然如此艰辛?
秦华 | 2024年03月08日
Lily写在前面:昨天无意间进入C计划的直播间,听到两位联合创始人蓝方和郭兆凡在讲述家庭中的性别分工。我错过了蓝方的分享,但看到她眼圈红红的,后来读到了她的这篇文章,才明白缘由。 上周我转载了晓静写的《年夜饭背后的女人们》,在评论区引发了精彩的讨论。如果说晓静的困境源自于她曾经被困在“观念之网”中,那蓝方的分享让我感慨:一个具备强烈女性平权意识、受过国际化教育、独立自主的女性何以在婚姻家庭中仍然要
车轮、圣旨、门槛和共谋 |《年会不能停!》观后
秦华 | 2024年02月01日
看《年会不能停》之前知道这是一部讽刺职场的喜剧片。我一直都对喜剧片不太感冒,欣赏不了无厘头的搞笑风格,但这部影片让我对喜剧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意。令我惊讶的是,在独自观影的过程中我居然都没怎么笑,而是涌起越来越深的难过,以致泪下。 电影讲述的是标准件厂高级钳工胡建林被张冠李戴地调去集团总部,并在大裁员的风波中阴差阳错地引发了各种戏剧冲突。 这首先勾起了我十多年前亲眼目睹行业大裁员的记忆。 2008年
对话华章:教育中的恐惧和焦虑
秦华 | 2024年01月11日
今天分享的是我2023年12月23日受邀和一土学校的联合创始人及校长华章之间的对话,由诺言社区的伙伴桐菲主持。这次对话面向华章所建立的教育工作者社群“老师茶馆”,所以谈论的主题是教育中的恐惧和焦虑。华章是学校的创始人和领导者,桐菲是一线的老师,我自己在教育中的一线身份是家长,所以这次对话具有三个不同的身份视角。(这里我们谈的教育是指面向未成年人的教育。当然,教育还有更广的范围。) 对话的完整音频也
45岁+零基础学街舞:两年收获的七条领悟
秦华 | 2023年12月05日
自从两年前开始跳街舞以来,我一直在朋友圈分享我的跳舞视频,因为跳舞让我感到很快乐。这样的分享激励了好些朋友也开始跳舞了,我们也有一些对学习心得的交流。 前些日子刚好舞蹈工作室两周年店庆,我作为零基础创店老客户,配合她们制作了一个推广短视频。我也趁此机会把我平时记录下来的点滴收获汇总整理成七条领悟,分享给大家。虽然这是有关学舞的,但我觉得这些体会对于其他方面的学习也是适用的,因为这本质上关乎身心成长
看见人生真相,走出内心痛苦
秦华 | 2022年09月19日
写在前面 本篇是诺言社区的志愿者根据一诺和我于今年4月28日的直播对话《如何摆脱负面情绪》整理而来,以几个Q&A的形式呈现,但愿对你有启发。(本文首发于公众号“诺言社区”) Q1:如何应对教育孩子时产生的负面情绪? Q2:因“孩子不够好”而产生的焦虑折射出什么问题? Q3:当我们感到痛苦时该怎么做? Q4:我们解决问题的智慧被什么堵住了? Q5:“我只相信自己的判断”是否太过主观? Q6:为什么不
一张导览图带你读懂心理学
秦华 | 2022年07月16日
Lily写在前面:今天这篇文章是推荐一本新书,这本新书对于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因为我见证了这本书从一个人心里的一个念头变成现实的过程,这让我再次相信:梦想是要有的,因为持之以恒的努力在很多时候是可以令梦想成真的。 产生这个念头的人是谁呢?是我的朋友、校友郭济莺。济莺对通识教育抱有极大的热情,学习态度特别认真,但每个学科都有浩如烟海的专业书籍,常常让人望而却步,于是她产生了制作学科导览图的念头,也就
愤怒有什么用?
秦华 | 2022年04月26日
我前几天在朋友圈发了一篇小作文,总结了我最近对愤怒的思考。有朋友建议我整理一下发在公众号,或许能让更多人产生共鸣或启发,遂成此文。需要说明的是,这些是完全基于我自身的体验,而不是心理学理论。 我是一个很少愤怒的人,老实说,以前对愤怒的人甚至是有评判心的,觉得愤怒令他们失去理智。面对某些令人愤怒的社会现象,有朋友问过我,“你为什么不愤怒?”这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久很久,后来我自己得出了一个非常有逻辑的
行至四十五岁,与存在面面相对(3):数量并不重要
秦华 | 2021年12月28日
行至四十五岁,与存在面面相对(1):95%的重锤觉醒 行至四十五岁,与存在面面相对(2):无法跨越的鸿沟 (七)2021年9月5日 -- 我对自己已无遗憾 欧文˙亚隆在所有著作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对死亡的恐惧与人生是否虚度的感觉紧密相关。你越不曾真正体验过生活,你就越害怕死亡;你的一生越是少留遗憾,你就越能平静地面对死亡。他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拥有更少遗憾的人生。 在A Matter of
行至四十五岁,与存在面面相对(1):95%的重锤觉醒
秦华 | 2021年12月25日
我这块一亩三分地里阅读量最高的是我四十岁生日时写的《四十不惑,举重若轻》。越过四十岁后,我对自己的年龄失去了敏感度。这样一晃五年,我已经站到了四十五岁的门口。 我常觉得,中点像是一个加速器,后半截总是比前半截快很多。我已经可以看到,再倏忽一下,我就会抵达“年过半百”,又是一个(假设中的)中点。这些年龄的里程碑最能激发人的感慨和焦虑。但因为我的工作总让我沉浸在自己和他人的感慨和焦虑中,对于四十五岁这
荐书《力量从哪里来》:一诺是怎么做到的?
秦华 | 2021年12月18日
认识一诺纯属偶然。 那时候的我对微信公众号一无所知,当然就更不知道什么是大号。记得在朋友圈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是一诺写如何在生完孩子后回到职场做“背奶妈妈”,这让我立刻想到了自己当年的痛苦经历,于是向“奴隶社会”投了一篇几年前初为人母时写的博文,有关母乳喂养。发给一诺后(是的,那时候“奴隶社会”没有专职编辑,投稿都是一诺和华章自己审的),她委婉地告诉我,“奴隶社会”注重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我的文章不太
秦华
84篇文章 32天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