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认识一诺纯属偶然。 那时候的我对微信公众号一无所知,当然就更不知道什么是大号。记得在朋友圈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是一诺写如何在生完孩子后回到职场做“背奶妈妈”,这让我立刻想到了自己当年的痛苦经历,于是向“奴隶社会”投了一篇几年前初为人母时写的博文,有关母乳喂养。发给一诺后(是的,那时候“奴隶社会”没有专职编辑,投稿都是一诺和华章自己审的),她委婉地告诉我,“奴隶社会”注重思维模式和方法论,我的文章不太匹配。现在回头看,我是连门都没摸清就去叩门了,傻得够可以。 

过后出于好奇,我上网搜索了一下一诺,这才发现原来她大名鼎鼎。算起来,一诺比我小一岁,有着相似的求学背景,但她的履历金光闪闪,这其实让当时并不太自信的我是很有压力的,所以,如果只是停留在她的外在标签上,我大概率就只会在心里说一声“厉害”,然后就不会有然后了。 但是,线上与她的沟通让我体会到她直来直去的真性情,这股热气腾腾的“人味儿”吸引我向她靠近,从一个公号读者/作者变成一位朋友。但这种友情又有些特殊 -- 我们之间并没有太多像典型朋友那样的私密交谈,也没有共享的人生经历,我俩的互动大多是因为近几年在事业上的交集:我是一名教练,帮助他人寻求与自我相吻合的职业,而她创办的公众号“奴隶社会”以及后来的“诺言”社区也是旨在帮助他人活出自我。

这样的交集似乎让我们越过了从陌生到熟悉再到深交的过程,而是直接建立起基于价值观认同的连接。虽然交往不多,但彼此持有很深的信任。 在我认识一诺的这六年中,她从“奴隶社会”到“诺言”,从麦肯锡到盖茨基金会,从美国到中国,从三娃妈到“一土学校”创建者,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困难重重、荆棘满地;而她把每件事都做得轰轰烈烈、为常人之所不敢为。像很多见证她做这些事情的人一样,我常常惊叹:“她是怎么做到的?” 如果把“怎么做到的?”这个问题继续细分,我猜,有人想知道她是怎么整合复杂的资源,有人想知道她是怎么高效地管理时间,有人想知道她是怎么面对挑战和挫折,还有人想知道她是怎么激励和带领团队,但这些都不是我最感兴趣的。 我最想知道的是,她是怎么拥有行动的勇气。为什么她敢做那些非常可能会失败、容易招来非议、必然会耗费大量体力、脑力和心力的事情? 

我想知道答案,因为这些,我统统不敢。 在心理学领域学习和实践这些年,较之以前,我对自己已经相当接纳了。但我知道,心里还有一块地方是我尚不能完全拥抱的,那就是我的不敢。我常常会嫌弃、鄙视、气恼自己的不敢,我不喜欢那个小心翼翼、缩在角落里的自己。 为什么一诺就敢?而且不止一次敢,而是一次又一次地敢。 恰好,一诺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就是有关这个主题,书的副标题是“面对每一个不敢”。我带着自己的这个问题去翻开书,试图找到答案。

我找到了吗?No and yes. 我很喜欢的一位作家曾经说过,当作者完成了一本书后,这本书就不再属于作者,而是属于每一位读者。每一位读者会基于自己的人生阅历、思维方式、眼界视角、情感经历以及自己与作者的关系来解读这本书,他们对书中内容的聚焦、所产生的思考、得到的收获、激发的感受可能大不相同。所以,我的读后感只属于我个人,可能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甚至可能是连一诺都感到惊讶,and that’s OK. 回到上面的答案,“no and yes”。说no是因为我没有直接找到我要的答案。 

在这本书里,一诺按照她大学毕业后的人生经历,一一阐述她是如何面对每个人生阶段中的恐惧,从刚到异国时的不敢表达沟通,到职场中的不敢追求晋升,不敢生孩子,再到不敢放弃商界的丰厚福利进入慈善业,不敢解决更大的问题、追逐更大的梦想,最后到不敢放下对完美的执念、臣服于生活。这个过程让一诺越来越贴近自己的内心,向光而行。 对于每个阶段的不敢,一诺都分享了她应对的方法,并在每一章节后把这些方法提炼出来,以方便读者去思考和实践。

一诺希望读者通过看到她的经历以及这些总结出的方法去慢慢看到自己,去超越恐惧、追求自己的光。 我相信这些对于很多很多读者都是非常有益处的,但这似乎不是我在寻找的答案。为什么呢?或许是因为我已经了解了书里描述的很多经历和方法,但更因为我所感受到的一诺的与众不同好像并不在这些方法里面。

这本书给了我线索,但我要的答案需要自己去找。 回顾我与一诺认识的这些年,一诺对我的吸引和鼓舞不是来自于她的成就和方法论,而是她这个人的温度。在我心里,她是一位爱憎分明、热情爱玩、一身侠气的女性,像一团火。对于志同道合的人,她很容易信任,也特别愿意成全,还喜欢共同创建,创建价值和意义,创建好玩的体验。 作为朋友,留存在我记忆中的“一诺时刻”都是交往中的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中散发着她的温度。 

2018年夏天,一诺邀请我去她的“老友记”,那是她每个月邀请一位朋友在她的社群中进行主题对话的活动。我接到邀请时是非常惊讶的,因为在此之前,我和一诺连一次“朋友间”的谈话都没有过,我们彼此间的了解几乎都只是通过各自写的文章。而且,对于一诺以及她之前邀请的那些取得了不起成就的朋友们,我是仰视的,也因此心里有“我不够”的念头,但一诺让我感受到了她对我的全然信任。我们在“老友记”里的谈话虽然是彼此间的第一次“促膝交谈”,但却又好像已经认识了很久。她的随和、亲切让我放下了“我不够”的不安全感,从而把关注放在能给他人带来的价值上。 

2019年2月,一诺和华章举办公众号“奴隶社会”创刊五周年的纪念活动,邀请了一批早期作者“回家团聚”。不知道一诺是怎么有了这个主意,我只记得当她跟我说这个的时候,我心里的第一反应是,“这可真是太好玩了!”,于是不假思索地决定把两娃扔给老公,独自回国一趟。当我建议我爸可以给聚会表演助兴时,一诺一口答应,毫不迟疑。 

能与这些我透过文字仰慕了很久的作者相会绝对是我人生中的一次巅峰体验,而一诺和她的团队非常用心地让我们玩了个痛快。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奔赴而来的“有趣的灵魂”聚在一起进行了一整天的高质量精神交流;爸爸有机会通过演出见到了我的朋友圈子;最后的颁奖仪式更是带来了喜庆气氛的高潮--- 每位获奖作者在音乐声中走上舞台、走入聚光灯中,宛如去领奥斯卡小金人。这些奖项并不具备任何世俗功利的意义,但这隆重的自娱自乐中绽放着生命的激情。

聚会之后,一诺又邀请作者们去她家小聚。进门后发现她早已备好小点心。大家在客厅席地而坐,就像校园宿舍里那样天南海北地随意聊天,陈行甲还唱了一首民谣,女生们痴痴地听着,仿佛都回到了大学的青春年代。直到凌晨三点,大家才尽兴而归。 学历、头衔、成就,这些闪光的社会标签只是可以穿卸的外衣而已。在一诺身边,这些外衣都自动脱在了门外。在那个夜晚,一诺家客厅里流动的是朴素、自在和纯粹,在我的记忆中闪耀着迷人的光芒。 这些我脑海中的小片段并不是有关她如何勇敢地排除万难做大事,但现在回想起来,这些片段里真实、热烈、温暖的感觉似乎让我窥见了她勇气的源头 -- 爱。 回到她的新书《力量从哪里来》,我看到了爱吗? 当然。 在一诺的职场早期,像很多人一样,她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认可,她也喜欢成为职场精英所获得的那些物质回报。但随着她做的事越来越大、影响的人越来越多,我看到,她越来越被爱所驱动。 

每个人心中的爱都是有来路的,一诺对身边人的爱和对远方人的爱是由家庭传承下来的。书中的第五部分回顾了一诺的姥姥和妈妈从小对她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全书中最打动我的章节。看完以后,我的感觉是,“难怪一诺会去做这些大事、难事!”这是一颗从小就播下的种子,在合适的时候破土而出,开枝蔓叶。一诺把姥姥和妈妈身上自强不息、乐观豁达、心怀天下的精神力量像火炬一样接过来,去点亮她周边的世界。 

由此,我看到一诺对家庭的爱、对朋友的爱、对教育梦想的爱、对其他现实的理想主义者的爱、对弱势群体的爱、对公平正义的爱,以及,对自己的爱,这些爱驱动她去做心中认为对的事情,无论那些事情有多复杂、多困难、多可能失败! 我个人认为,个体永远都无法消除恐惧,而恐惧有其积极的意义。在每一个恐惧的背后都藏着渴望,在每一个渴望背后都有爱。爱能照亮恐惧,而能被照亮的就能被看见,能被看见的就能去应对。勇敢的人并非没有恐惧,而是尽管有恐惧,仍然选择前行。 

需要大勇气去做的事情,必然是需要和自己心中最深沉、最热烈的爱相连接的。想到这里,我似乎能够去靠近那个小心翼翼、缩在角落里的自己了,我甚至可以张开双臂去拥抱她了。 我知道我的爱在哪里,这些爱已经给了我很大的勇气去突破自我。而对于那些我尚且没有勇气去做的事情,我将耐心等待那个与爱相连的机缘。 这就是我读一诺这本新书后为自己找到的答案。每一位读者,你们也将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 这正是一诺写这本书的意图,希望读者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光和力量,照亮人生路。” 

最后,我想借这个荐书的机会再次感谢一诺和“奴隶社会”在我实现人生理想的道路上所提供的无价帮助,让我得以遇见我的第一批读者、第一批客户,让我见到了梦想初具雏形的模样。 每一个追逐梦想的人都需要成全他们的人,一诺成全了很多这样的追梦人,我希望自己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成全者,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75篇文章 20天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