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Coach Lily 写在前面:这是成长部落的第23次直播,也是新开的栏目首播 ——“你也是可以是专家

 

很多人总觉得自己知道的不够多,从而不敢去分享。但是我一直觉得是专长是相对的,每个人都有可以传授给他人、令他人获益的经验。这就是这个栏目的主旨。

 

首播的嘉宾是成长部落的源哥,他非常擅于洞察内心并乐意分享。这样的男性我在生活中很少遇见,这激起了我很大的好奇心。(题外话:源哥曾经在成长部落参与了一场有关亲密关系的大讨论,让女性同胞看见了亲密关系中的男性视角,非常难得。)

 

据源哥的友人介绍,以前源哥在工作中也是常常坐在后排,半天也答不上一个字。现在的他不但总是坐在前排提问发言,而且还是公司演讲俱乐部的主席,并开始尝试做教练。

 

他经历了一些什么样的转变呢?

 

 

源哥:说到介绍我自己,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自动驾驶阶段。在读书阶段是学霸。因为读书比较好,占了很多便宜,比如工作机会、老板赏识等等,一切都比较顺。当凡事太容易得到,内心就会产生很大困扰,感到没有真正握过自己人生的方向盘,对于我的人生使命是什么?我在做的是不是我喜欢的?等所有这些基础的问题都会产生怀疑。

 

Lily点评:我自己造了一个词,叫学霸陷阱,就是学霸们可以把很多难的事情做好、取得成功,结果往往特别容易在一条自己并不真心渴望的道路上走得很远,直到陷入内心的危机。

 

我在30多岁开始读MBA外在来说好像多了一个可以标榜的东西,但其实内在的不舒服到达了一个顶点,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于是进入第二阶段,开始想我是谁以及我想去哪儿这些哲学问题。于是混进成长部落,开始读很多书,人生的重点发生了很多变化,对很多问题比别人看得多一点、远一点、清楚一点。

 

到了第三阶段,开始接触教练,觉得教练似乎对人生问题看得比较透彻。我人生比较重要的变化就在最近这12-24个月里,也经历了一些很辛苦的事情,包括我父亲生病以及生活和工作上的困扰。不过我觉得有的时候生活给你一些困扰,就是为了让你去思考

 

Coach Lily: 那你从一个社交恐惧者,然后突破自己、走上演讲台,这个转变和你自我成长的三个阶段是同一条线吗?两者有关联吗?

 

源哥:有关系,在时间上是重合的。我有时候想要寻找答案,会钻入死胡同。我觉得自己过去虽然很顺,但是内心缺乏去握方向盘的力量。进入演讲俱乐部并担任主席是给我带来力量的经历之一。当内心的自信和力量增强之后,以前想要通过思考解决的问题就豁然开朗了。

 

Coach Lily: 我知道你对头马俱乐部(International Toastmaster,一个国际演讲俱乐部,在各地有分部)观望了六年。是什么动力令你加入俱乐部并成为主席?

 

源哥:头马俱乐部在公司成立的前六年,我一直觉得和我没什么关系。

 

曾经我是社交焦虑症患者,觉得在众人面前磕磕巴巴地演讲、评价,很丢面子,为什么要去?所以六年来我都没去。看到别人的演讲也觉得只是别人的故事和道理而已,我是不会去参加的。

 

我之所以会迈出参加演讲俱乐部的第一步,是有次参加公司组织的讲座。原本都是邀请外部讲师的,那次是请了一个内部员工做了主题为教练式父母的演讲。一个男员工讲父母话题,我自己也有孩子,就让我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好奇,就去了。

 

去了后发现这个人的演讲风格很亲和。一个男工程师能把这个话题讲得这么亲和,我感到不可思议,就查资料,发现他原来是头马的资深会员。会后我就找到他,想问他如何做到现在这样,我能不能去头马参观学习。

 

由于对他的好奇,吸引我进入了头马这扇门。

 

Cocah Lily: 是不是他激起了你内心的渴望、让你看到自己希望变成的样子?

 

源哥:确实是。我们理工科背景的演讲总是冷冰冰的。现在我是知道了他的演讲为什么能够吸引人,因为他能和观众产生链接,但在那时候只是觉得他哪儿不太一样,我也想要变成那样的状态,这就是当时吸引我的原因。我知道自己是个社交焦虑症患者,我想要改变。

 

Coach Lily: 社交的焦虑和恐惧有多严重?怎样成为了你的障碍呢?

 

源哥:在很多年前,我在大家心目中就是个优秀员工,但我喜欢自己独自做事情,不喜欢和人合作。

 

有一次,我遇到个我认为工作还不够专业的年轻员工,觉得他哪里做得不好,就写了一封邮件给他。他收到后走到我的桌前,想要和我沟通。我当时内心的声音就是,不要走到我的跟前,我不想和你说话,只想用邮件和你沟通。

 

我知道自己口头表达确实不够好,我书面写作还比较好。有一次我帮一个项目经理写一封信件,向总部表达项目经理工作不易,希望能够获取支持,文字内容把项目经理感动到要哭,但是当项目经理真人走到我面前,我们俩就尬聊到聊不下去。

 

再就是每次总部有聚会的时候,我总会坐到最靠墙的角落里,别人来走动敬酒,我都不愿意去回敬、去聊天。这些就是我以前的状态。

 

Coach Lily: 回看过去,你觉得你害怕和人面对面沟通的根源在哪里?

 

源哥:一方面觉得自己没那么重要,我说的话也没那么重要,你们不理我也没问题。可是有时又觉得自己想要变得重要一些,内心很挣扎,于是希望有变化。另一方面,看大家现场聊得挺开心的,觉得和大家缺乏链接,好像自己不属于这个世界,这种感觉也不舒服。我还是希望能成为他们愉快聊天的一份子。

 

Coach Lily: 有时候觉得自己不重要,是不是一种自我防御,来对自己的孤僻、不搭理人等做一些合理化的解释?

 

源哥:是的。有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我是想要别人来重视我。可是当别人重视我的时候,虽然我挺高兴的,但是发现自己没什么可说的,场面就很尴尬。

 

Coach Lily: 你想要摆脱这些很尴尬、拧巴的感觉,所以想要在这方面有突破。你进入演讲俱乐部后,你觉得最一开始对你来说最恐怖的事情是什么?

 

源哥:我自己也做管理者,是专家型的职务,工作中的演讲不少见,站在人前进行专业领域的演讲不会感到害怕恐惧。但是,这样的演讲总让我感到不怎么舒服自在,也不能打动他人,就像是对着机器人或者墙壁进行演讲而已。

 

Coach Lily: 那第一次让你感到特别代入的、特别用心的、也让你感到特别害怕的演讲是怎样的?

 

源哥:我不记得有害怕,但是能明显感到和观众没有联系。

 

我进入演讲俱乐部之后,会刻意地练习,比如眼神的沟通,即使这样的刻意注意,别人还是会说我演讲的头5分钟很严肃。

 

我的表现从演讲者来说,流利度是没有问题的。我的障碍不是站在一群人面前演讲,最大的障碍是如何像一个活人在做演讲。现在这方面会好很多,比如去看观众,又比如注意面部表情。

 

Coach Lily: 那你进行了刻意练习后,再回到你过去曾经想回避的场合,还会有那些心理障碍吗?

 

源哥:障碍还是有的,比如饭局上要不要去主动敬酒,要不要和陌生人去主动打招呼聊几句,这也都是在刻意练习的。

 

过去我内心觉得维持僵硬是需要的,容易在工作中树立权威,之前就一直保持着僵硬刻板的状态,现在觉得维持这种假象其实没那么重要。

 

Coach Lily: 在现在这个崇尚个人品牌崛起的时代,你是如何理解写作和演讲这两门利器?他们各自如何发挥作用?

 

源哥:两者是有区别的。演讲要建立在写作的基础上,自己先写成一个演讲稿,但是简书、公众号的写作方式和演讲稿是有区别的。

 

演讲有非常强的现场感和连接感,讲的速度和听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要照顾观众的反应。为了加强和观众之间的互动,需要去抛出包袱、设计冲突,运用这些技巧及时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演讲风格也和个人平时的说话习惯非常相关。写作虽然也需要这些设计,但更自由、更宽泛一些,写和读是分开的两个过程,每个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去读。文体、风格上都可以刻意模仿和训练。比如写个影评可以多角度出发、多种写法,写个影评的演讲稿则受限很大。

 

Coach Lily: 那么在你的职场中,有刻意通过演讲写作来树立个人品牌吗?

 

源哥:在职场中,汇报工作、会上发言等类型的演讲,是树立品牌的机会。

 

除了职场高管、培训讲师等角色,很多人在工作中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演讲的机会,但是演讲中学到的技巧是通用的,可以在工作中通过语言的表达、面对面的沟通来建立个人品牌。

 

写作又有些不太一样,我对某些领域有想法就可以写那些方面的,比如我对用excelppt很擅长、有体会,就可以写这些内容,用来树立我在这方面的品牌,如果我通过演讲来树立自己是个excel专家的品牌,跨越的门槛就有点高,需要找到一个场合、聚集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观众,开展主题演讲。

 

Coach Lily: 我想到在我以前的公司,有员工主动发起的午餐学习会,通过这些活动来树立个人品牌。

 

你自己是专家型的,你的专业知识给了你很多表达的自信,不管是写还是说。如果我们不考虑专业知识,对于很多人来说,演讲和写作要把自己的很多部分暴露在大家面前,来面对别人的评判,刚开始阶段的自信是如何建立的?

 

源哥:写作和演讲面对的心理障碍不太一样。

 

写的时候,没有直面读者,不知道有没有读者,也不知道读者是何反应,心理障碍没有那么大,当内心有想要表达的欲望时,很容易突破障碍的,可以不在意别人的眼光和想法。

 

而演讲是在当下的,观众的反应直接体现在脸上,演讲者现场的内心障碍会大一些。那么演讲之前,要先写好讲稿。

 

我们俱乐部就有很多会员,面临着不知道该写什么的内心障碍,苦于每个月做一个演讲、写主题讲稿,矛盾纠结于写点什么,这和想坚持写作的人的内心障碍类似。

 

我分析总结过,分类上至少可以分成内因和外因。很多人则喜欢简单的归为完美主义拖延症等等。在我学习教练课程之后,认为这归为完美主义拖延症并不是问题最核心的部分,就拿拖延症来说,在每个人身上的成因各不相同。想要解决问题还需要继续往下走,还需要做更多的个人探索,用教练技术来挖掘深层次的原因。

 

就拿完美主义来说,比如说我小时候我文章写的不好,我爸妈就会骂我,内心就会觉得我写的不好别人就不喜欢我,还不如不写,不会挨批;

 

又比如有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这些主题专家写过百万遍,我一个无名小卒,有种想写又不敢写的矛盾纠结;

 

再比如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没有资格写,老觉得自己不配,架构不好、辞藻太干、内容没有足够研究,陷入到自我评判中;

 

还比如确实是陷入时间管理的混乱,没有排好事务的优先级,真的没有时间空出来用于写作。

 

因此,每个人具体的成因及情况各不相同,内外因都要去找,查找到外因之后,再从内因出发,问问内心,我为什么想要写,我想写出来干什么,写作这件事究竟是很重要还是无关紧要,这些都需要追根溯源。

 

Coach Lily: 在头马俱乐部的框架设计中,是怎么帮助会员跨越这些内心障碍呢?当你看到这些原因之后,如何帮助他们在行动中跨越障碍?

 

李源:还是举几个例子来说。在头马中的规定,演讲大概5分钟,也就600字,对于落笔来写其实不太难,和公众号文章通常一写就是3000字还是有区别。

 

我们会使用用外在的压力,让它变成动力,要求会员一个月要做一次演讲,不管是否准备好,你都要去讲。

 

我们俱乐部神奇人物——王老师,和我挺像的,提前一个月定下的演讲目标,前25天什么都不做,演讲前几天才开始动手准备,有时候头一天晚上才写好稿,第二天就当场讲出来了。他有次获奖的演讲就是《让完美见鬼去吧》。时间既可以是压力也可以是动力,当有压力当前,就有可能去突破。有时候坐在那里总觉得没什么可写的,有些app就是强迫你坐在那儿必须写写写,很神奇地发现,前几百字可能是废话,后面进入心流的状态后就开始写的有内容了,有时候写完了回头看,都不相信是自己写的。所以当行动起来,个人的潜力可以超过想法。

 

关于这么多专家大拿都写过了,我还有什么好写的的这个心理障碍,我会觉得说,你就写自己的故事就好了。如果写作只是为了讲大道理,世界上的大道理就那么几个,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是干什么、什么最重要等,你当然就会觉得没什么好讲的。但是当你讲述自己的感受和心情,其实你在做的事情就是你在和观众的心产生了链接,那么情感的交流就比你传递的内容更重要,意识到这点就不会太在意之前的顾虑纠结

 

比如讲一个勇气的故事,常规来说就是讲你遇到困难如何克服,好莱坞的故事情节也都是这样的,但是当你讲述你身上发生的故事,观众对你感同身受,一而再、再而三地被感动,就像有些女性朋友看韩剧,一遍遍地被感动到哭。

 

Coach Lily: 就这方面我想补充下,每当我产生这么多专家大拿都写过了,我还有什么好写的这样的自我怀疑时,我经常想起这句话:因为这个话题还没有被你写过。每个人在宇宙中都是独特的,只要是你原创的,不是抄袭的,就是具有创造性的,真实的就是创造性的” (authenticity is originality),即使是非情感的、专业类的,因为带有你个人的元素,是独一无二的。

 

源哥:再补充个外在的因素,写作该在哪儿写、用什么方式写,行动有时候是被工具限制了。比如我觉得公众号写作太麻烦了,我就在简书上写,随时随地都能写。我老婆也写,她抱怨说文章早就写好了,但是发公号排版整理耗费了大量时间精力。

 

另外,一个互相支持的团体的氛围也很重要。无论你取得了多大、多小的进步,大家都会给你一个正向的反馈,你会获得一种内在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是需要的。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在家默默地写,没人给你关注、点赞、评论、打赏,你很难坚持下去。

 

Coach Lily: 你觉察到你演讲的个人风格是什么?如何调节和改变个人风格?比如我自己说话和写作,看上去都是一本正经的,但其实我心里是挺喜欢搞笑的,但似乎很难突破表达上一本正经的风格。看你以前的一篇文章说,你觉得自己平时是挺严肃的,但是又想做一个幽默风趣的演讲者,来分享下你的经验。

 

源哥:我也有同样的问题。因为自己是专家型的职业风格太久了,表达的口吻总带着想要教别人什么的风格。因为每个人出于内心认同,总会不自觉地带出这些风格。

 

与此同时,看别人幽默洒脱的风格,我也会去做些刻意的尝试,比如看看黄西的脱口秀,会知道哪些段子包袱会引人发笑。因为不经常练,所以抖包袱的时机掌握不好,但内心对这些模式感兴趣之后,会学习着做一些尝试和改变。我发现把这些当成刻意训练时,是可以达到幽默的效果的。也就是说,认真地搞笑是可以搞笑的,关键在于准备和练习。

 

Coach Lily: 我觉得幽默除了是一种技术之外,也是种人生态度。

 

源哥:是的,我也觉得是一种人生态度。比如我作为专家型,就是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胸一挺,架子端在那儿,人就放不下去。但是有的时候你发现,放下去了也蛮好玩的嘛,于是你慢慢地不把自己太当回事儿了,那时候你就出现了比较开放的、柔软的状态。

 

Coach Lily: 坦白说,我个人对演讲也很有心理障碍。别看我现在隔着屏幕侃侃而谈,但在暑假回国参加粉丝交流会时,我在心理上对个人形象和言谈举止完全没有信心,担心粉丝见到我会失望。这方面,源哥你能给我什么建议突破这个障碍吗?

 

源哥:形象还是重要的,但和演讲内容相比,会有主次区分。

 

若演讲的时候,总是把关注的重心放在形象上,不停在看自己的手脚啊站位等等,内心会产生更大的恐惧。我刚站上演讲台也面临类似的内心恐惧。

 

但当你把关注的重心放在你要表达的故事和画面时,就不太会为自己的形象而感到紧张,再辅助些简单的演讲技巧,比如走动位置、语音语调等,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俱乐部的王老师曾讲过他的变化,他一开始演讲,手脚完全不会动,后来开始用切菜的模式来走动,再到后来觉得不需要刻意的肢体行动。

 

Coach Lily: 总结一下,如何在演讲中克服心理恐惧:一是要把关注的重心放到想要表达的内容上,二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儿。谢谢源哥!

 

 

互动环节

 

Q1:感到源哥并不是内心的恐惧而不敢演讲,而是在演讲中总是带着理性的外壳,缺乏与听众的情感的流动和连接。想要提问源哥和源哥太太,源哥在家庭生活中,与家人沟通方式,过去和现在有很大的变化吗?具体的变化是在哪些方面?

 

源哥:变化肯定有的,不再用习惯性方式去沟通。比如以前常常回避,遇到不好沟通的方面就不沟通,现在觉得回避不是一种解决方式,事情搁置着是不能解决的。

 

这和演讲技巧都没有多大关系,但是演讲带来信心,让我意识到我能影响到很多事情。我不再认为那些事情很困难,包括和父母的沟通。

 

不得不承认,改变和家人的沟通模式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是因为和家人太熟悉了,沟通模式已经固化,是双方互相促成的。需要依靠多一些个人觉察:什么是让你害怕去沟通和改变的?当你觉察到之后,你想要做出什么样的改变?过去内心总觉得即使我做出改变后又能怎么样呢,现在发现当我做了以后,事情的发展会和预想的很不一样。

 

Coach Lily: 是的,能认识到这一点太可贵了!当你在家庭的沟通模式中做出改变,注重情感的流动,在演讲的时候就容易建立和观众的链接。

 

源哥太太:源哥的变化还是很大的,主要是我们相处的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现在可以比较多地接住我的情绪,过去就像一堵吸音的、没有反射的墙,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彼此身上深层次的感受。情绪还是有的,很多时候双方会深吸一口气,先把情绪拨开,看看里面发生了什么。

 

Coach Lily: 感觉就像是拆墙工人,但是强拆是拆不掉的。记得上次在大群里讨论,你说,男性可以放下盔甲的时候是他觉得安全的时候,他这时才会把心墙打开。

 

源哥:只有更勇敢之后,才允许自己变得更脆弱,让别人看见你的脆弱是很大的勇气。

 

Coach Lily: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有这种能力,去帮助周围人拥有脆弱的勇气。如果我们提供安全的环境,就能帮助对方多一些意愿去表现出脆弱。

 

源哥:我想到一次俱乐部的经历。

 

俱乐部有两种活动方式,一种是演讲,另一种是点评,通常在做点评的时候,我们依托更多的是技术分析。

 

有一次邀请到一个外部演讲者过来,她现场演讲非常紧张,如果我们点评说让她别紧张,就和劝说哭闹的小孩别哭了是一样,没有什么作用。我们有一个点评者就走心地安慰她,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很紧张甚至比你还紧张。在这个时候技巧对她来说不是重要的,点评者看到她所需要的并及时给予她温暖和力量,依托情感的共情和传递才能真正给到她一些帮助。

 

Coach Lily: 这方面就和教练类似,越是想要从技术上给予帮助,越难以给到帮助。

 

源哥:在头马中,当有新会员进来参会,就会有指定角色专门来关注新会员的感受和表现,不会让他感到陌生和尴尬,这也是头马做的比较好的部分。

 

Coach Lily: 听出来了,源哥这是给头马俱乐部在做宣传,大家可以留意下所在的城市有没有头马俱乐部的分会,大公司一般也会有分设机构。

 

Q2: 演讲如何才能到点上、更加发人深省?

 

源哥:两方面来说,首先要有逻辑。逻辑结构在写作和演讲中都很重要,比如开头先提到论点,中间讲过程、论据,再到总结,运用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等,理工科的人在这方面训练比较多。其次,也不用太在意逻辑,这是把双刃剑,完全做到逻辑严谨,就显得过于严肃。理想状态是带有自己的特色。

 

Coach Lily: 确实,演讲不能取悦所有人,不能让所有人都认同你。

 

Q3头马的训练及活动中会有为锻炼演讲者的心理素质、在队友之间的挑战发问练习吗?

 

源哥:在头马中没有这种做法,也没有运用这些训练方法。

 

Coach Lily: 想到在一些公司的面试中,会有类似的压力测试。我觉得应对这方面还是要建立分离心,别人评判只是在你的作品,而不是你的个人。当你的作品诞生之后,你和你的作品就分开了。

 

源哥:是的,内心有力量有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不要太在意别人的想法和说法,而不是把脸皮练厚、把壳练硬。

 

Coach Lily: 感谢源哥今天的分享,希望大家特别是男性朋友能够受到启发,在接下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开始让情感流动起来。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75篇文章 21小时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