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Lily写在前面:在我发布了《内卷机器下的自我救赎》这篇文章后,Qing Qin在成长部落群里分享了她和老公算账的经历,我觉得特别值得分享给更多人,于是向她约稿,有了这篇文章。感谢Qing Qin的真实故事,希望这能让更多人通过“算账”来收获内心的安宁和信心。
 
那么,读完文章后,赶紧拿出小本本开始算一算吧!
 
我和我老公的专业领域都跟经济/财务无关。他在互联网行业,也是“内卷”最水深火热的行业之一,我在这里重点不讨伐互联网行业的“内卷”,说说互联网行业的另一面--相对传统行业,近十年中国互联网行业里产生了很多“职场神话”:比如某某某才毕业几年就做到公司VP了,某某某又创业成功了,某某某又实现财务自由了。
 
这些神话离你越近,带给你的刺激就越大。比如这些神话人物就在你旁边的公司,甚至是你所在的公司。在直观的对比下,显得自己特别失败 -- 在承受着工作的高压和艰辛的同时,自己的年薪、累计的财富和别人比,显得那么的微不足道。简单地说,承担着辛苦付出又找不到价值感的双重伤害。
 
随之而来的一个不良事件是,我们偶尔想购买个高档的商品来提高下生活品质的时候,内心愧疚又不舍,十分纠结。随后,我老公提议:“把账算清楚吧,看看自己有多少,欠多少,需要花多少。”
 
不搞清楚的话,所有的焦虑都是无效的,暂时的乐观和悲观也都是盲目的。
 
账算得很简单,总体上分为:资产,负债,收入和开支。资产和负债比较一目了然。就我们当时的情况而言,收入基本就是工资。开支的项目可能会多样化一些。这里推荐大家记一下账,日常简单用手机app记一下,数月、几年,会得到可用于分析的数据,也可以比较直观地看到趋势,很有用。
Photo by Scott Graham on Unsplash
 
通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得到了几点结论:
 
1. 财务自由遥不可及,财务安全唾手可得。
 
财务自由是大家都梦寐以求的。现在不知不觉间,好像大家都把财务自由的标准锚在了马云、马化腾那样的人物上,希望有这辈子无论怎么花都花不完的钱,然后可以不用工作了。这自然会让人产生“我这辈子都不太可能达到”的绝望,喘不过气。
 
但如果把标准定成“拥有让自己比较满意的生活品质,并且逐步逐年提高”,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能通过勤奋工作和量入为出的规划达到。只要你目前对自己的状态比较满意,并且每年剩余的钱有逐步增加的趋势,会大大提高你的财务安全感。
 
2. 了解你的开支去向,并根据当下和未来的需求做出调整。
 
这一点很重要,也是我和我老公通过分析发现的我们一大缺点,就是消费的项目类型很单一,很大程度就是延续了过去的一些消费习惯。这里的消费类型是指:吃、穿、旅游、教育等不同类别。
 
其实持续在单一类别上投入,边际效用是很低的,但还是习惯性地买买买,买回来之后发现其实家里有很多类似的东西。经典的例子就是女生的衣服和包包,我也曾经是其中之一。后面理性地分析发现,这些东西的收纳还会占用你大量的时间和空间,也许买少量的经典的、高档的,给你带来的幸福效用更高。
 
总之就是放弃那些对自己来说已经过时或者冗余的消费,更不要根据过往的消费习惯重复购买,更重质,而非量。
 
还有一点就是要投资未来。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成长的人,是否给自己投资继续教育?或者培养一个可以和孩子一起进行的兴趣爱好?等等。
 
3. 节流之后,想想开源。
 
大部分人的收入主要就是工资收入,这个不必焦虑。如果能增加一些工资之外的收入,那就是锦上添花。比如投资,甚至就在原来的基础上升职加薪,也是一种收入的增长。这个行业之间、人和人之间差异比较大,得具体分析。
 
4. 风险管理。
 
这也是“算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 -- 除了让自己有“不会饿死,不会睡大街”的安全感之外,还要清楚地看到,目前的最低消费是多少?如果夫妻双方有其一因为一些原因真的要停止工作一段时间,生活品质有可能会变成什么样?或者我们有多少钱的存款就比较可以做这个“任性”的决定 -- 当有一方打拼得太累太累之后,可以从容地给自己一些回旋的空间?
 
以上是我的一些个人体会,总结而言:感觉不如数据,感性不如理性。
 
全面客观清晰地掌握家庭的财务状况,可以避免盲目的焦虑和情绪负担。内心安定之后,也才会有空间去思考开源节流的途径。
 
外部情况在变,我们的需求也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实时关注自己和家庭的需求,放弃那些或过时或冗余或肤浅的消费,着眼于我们想要的未来进行投资,会让你焦虑降低,幸福提升,越来越整合。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75篇文章 21小时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