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今天继续给大家分享《少有人走的路》拆书稿的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中说到,自律能够让我们承受问题带来的痛苦,并最终解决问题。而心灵在承受痛苦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不断成长和成熟。所以说,自律是解决人生难题、令人们心灵成长的关键手段和工具。那是什么让人们愿意自找苦吃呢?作者认为,推动人们自律的原动力是爱。
 
虽然每个人都会谈情说爱,但到底什么是爱?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爱的内涵太深太广,放在不同的场景和关系中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解读。而作者通过他多年心理治疗的临床经验和自我反省发现,很多人并不清楚爱的本质。
 
作者给出了他对爱的定义: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我邀请你把这个定义读三遍,是不是觉得里面丝毫没有我们平时联想到爱的感觉,比如激情、奉献、忘我、依恋等,而是充满了冷静与理性?
 
作者认为很多看上去是出于爱的行为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爱,真爱区别于非真爱有五个特征,它们分别是:
 
第一,真爱意味着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一致。
 
第二,真爱是一种意愿。
 
第三,真爱需要付出努力,付诸行动。
 
第四,真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
 
第五,真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我会分别从亲密关系、亲子关系和自我关系这三个维度来具体解释。
 
让我们先来看看亲密关系中的浪漫之爱。古今中外,无数文学作品歌颂惊天地、泣鬼神的海誓山盟,让我们对坠入情网的电光火石充满期待,认为那肯定就是真爱。尤其很多女性相信冥冥之中存在那个和自己天造地设的另一半,或者能够解救自己的白马王子,只要遇到,就可以“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
 
但是,凡在婚姻中经历了一些年的人们都会同意,婚姻很难。很多人认为,在日积月累的柴米油盐面前,如胶似漆的爱情终将转化成左手搭右手般的亲情;还有的人怀疑理想的婚姻是否真的存在,因为即使婚前有牢固感情基础的关系也会被大大小小的生活事件碾磨成一地鸡毛,甚至走到离婚的边缘。
 
婚姻是个围城,外面的人期待进去后能够获得岁月静好、海枯石烂,里面的人则感受到幻想破灭后的失落,不禁想“我一个人过是不是更好呢?”这种里外的落差有很大一部分源于我们把真爱等同于“坠入情网”的激情。但作者认为,“坠入情网”只是一种主观欲望而已,通常会产生与性有关的欲望,但是无论爱的对象是谁,这种爱都不会持续太久。为什么会这样呢?
 
作者从心理学中“自我界限”这个角度来解释。婴儿一开始没有自我界限感,以为自己和世界是一体的。到两三岁意识到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不同,自己并非无所不能,形成了“自我界限”的认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会越来越认识到自我的局限性,但同时他们又渴望突破自我界限的牢笼,这种矛盾通常让青春期孩子和年轻人产生无助的痛苦。而“坠入情网”则意味着自我界限的某一部分突然崩溃,情感奔涌而出,使我们的“自我”与别人的“自我”合而为一,这会让我们感到忘我的兴奋和喜悦。
 
作者说道,“在某种意义上,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我读到这里是相当吃惊的。恋爱难道不是长大的标志吗?为什么会是退化呢?作者这样解释的,“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但这种感觉是虚幻的。在日常琐事的矛盾冲突中,两个人的自我界限又重新合拢,恢复成两个不同的个体,于是他们掉出了“情网”。这时他们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有的人因为留恋那种令人意乱神迷的幻觉,要么选择分道扬镳后去追逐新的恋情,要么一辈子生活在后悔和怨气中。
 
那么,为什么人们会不可抑制地“坠入情网”呢?因为这并不是出于人们主观意愿的有意识选择,而是“人类内在的性需求与外在刺激发生作用时,所产生出的典型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其意义在于增加人类的生殖机会,促进物种繁衍和生存。”所以,普通人的理性根本无力抵御人类原始基因的力量,而是心甘情愿地走入婚姻。
 
听到这里,你会不会觉得粉红色的浪漫之爱仿佛变成了危险密布的灰色陷阱?别着急,画面并非如此暗淡。当激情褪去时,真爱就可以登场了。激情是自我界限的暂时崩溃,真爱则是自我界限的永久扩展。这句话听上去可能不太好理解,让我来解释一下。
 
激情虽然不是真爱,但却是令真爱得以开始的必经阶段。因为激情会令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而履行承诺的责任感令我们产生将爱付诸行动的意愿,主动选择为之努力,而这恰恰是真爱的重要特征。当我们长期对对方付出了爱的行为后,“自我界限便开始延伸,延伸到一定程度后,自我界限就开始淡化,而这时,我们的心智便获得了成熟。”
 
随着爱的进展,自我与世界的区别越来越模糊,最终让我们与世界融为一体。这时,类似于坠入情网那种自我界限崩溃所产生的狂喜就可能出现,但不同的是,这是比狂热激情的“高峰体验”更加稳定、持久的“高原体验”。高原体验相比高峰体验的区别是,高原的高度不是突然显露出来的,也不会一下子消失。你可以稳定地停留在高原上很长时间,四处行走也不会摔落下来。
 
让我用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过程。虽然这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但却能够代表我所看到的案例中的一些典型特征。
 
小明和小雅是大学同学,一见钟情后迅速陷入热恋,并在毕业后不久就步入婚姻。小明对小雅温柔体贴,而小雅也在婚姻的滋养中努力地发展事业,很快在职场中崭露头角。但是渐渐地,他们的交流越来越少,晚上常常是各抱一台电脑,小雅继续工作,而小明则打打游戏、看看搞笑视频。小雅发现小明在事业上并没有什么雄心大志,似乎满足于平淡安稳的状态,而小雅自己则是在不断地追求更大的挑战。这让她心里暗暗失望。他们开始为生活中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吵。
 
几年后,在长辈的期待下,他们迎来了第一个宝宝。因为要帮忙带孩子,双方父母开始介入他们的生活。面对照顾新生儿的压力以及三代同住一个屋檐下产生的摩擦,小明开始回避,他要么沉溺在网络中,要么以工作忙为由而很晚回家。小雅在成为新手妈妈的惶恐和对今后职业发展的担心中,焦虑不安,抑郁低落,然而小明在情感上却和她是疏离的,这令她感到非常委屈和孤独。
 
小雅在产假结束后使出全力在孩子和事业之间奔波,她与小明在职位和收入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共同语言也越来越少,所有的互动似乎只是在照顾孩子的事情上,而沟通的方式往往也是互相指责。小雅开始怀疑自己当年看走了眼,觉得小明完全不是她所期待的另一半,她还觉得自己很失败,不知道如何将这索然无味的婚姻继续下去。绝望之下,她去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整个心理咨询的过程在此就不赘述,结果是,小雅经过两年深刻的自我剖析和行为改变,重新找回了对自己的信心以及对婚姻的希望。她在认知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
 
1)她和小明经历的起伏是亲密关系发展的自然过程。他们从最初的互相依赖、合二为一,发展到了各自独立、互不接纳。他们之间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的差异原本就有,只是在婚姻生活中逐渐显露出来。他们遇到的挑战是如何走入彼此接纳、互相成全的阶段。
 
2)评判心是亲密关系的大敌。小雅坚信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比小明更优秀,她在潜意识里对小明有一些鄙视,总是希望小明能够变成一个她期待的“有志青年”。而这些潜在的评判成了他们平时为小事而起冲突的隐形导火线。
 
3)当我们对别人有评判心时,往往对自己也是充满评判的。小雅对小明的不接纳中也反映了对自己的不接纳。因为自己成长经历的影响,小雅从小都觉得自己不够好,于是总是想通过变得更好、更强而获得别人的认可。
 
4)在关系中,能主动改变的永远是自己而不是他人。小雅意识到改变需要从她的全面自我接纳开始。当她能全然爱自己,而不只是接纳优秀的自己时,她才能全然接纳小明可以有他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和人生目标,她才会真正地爱上小明原本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所期待的他的样子。
 
5)亲密关系中真正的爱是能互相成全对方在关系中自在地成为自己,是意识到“没有你,我也可以活得很好,但我选择和你在一起,因为这样我们都能更幸福。”
 
在这些思维转变之下,小雅开始了自律的真爱行为。还记得上集中提到的自律四原则吗?延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忠于事实、保持平衡。小雅做出以下的改变,都反映了这些自律的原则:
 
1)小雅开始了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觉察和管理的刻意练习,而不像以前用沉默或争吵来面对冲突。在情绪来临之时,她会暂停一下问自己,现在感受到什么?脑子里产生了什么念头?如果放下评判,现在应该怎么做?这是一个对抗多年的自动反应的过程,虽然很艰难,但是慢慢地,他们之间的互相指责减少了很多,越来越能平和地面对矛盾。
 
2)小雅开始积极地向小明表达内心的需要,因为她认识到,是否表达是她的责任,而如何对她的表达做出回应是小明的责任,她只需要做她想做和能做的事就可以了,而不是像以前,一想到即使表达了需求对方也不会改变,甚至还可能招来对方的评判,于是干脆就不说了。比如小雅会在小明指责自己的时候说“你这么说让我觉得自己特别无能,我很难过。我更希望你能多表扬我。”但她不会因为小明的反应而患得患失,因为她相信自己也有能力让自己快乐。
 
3)放下评判,小雅开始看到小明的闪光之处,并用语言表达对他的欣赏。她看到小明的工作虽然不像她自己有光鲜的标签,但也是在为社会踏踏实实地做贡献,并为家庭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包括比较多的时间可以陪伴孩子;她还看到了小明多年来对她事业发展的默默支持。两人之间有了更多的甜言蜜语和撒娇打趣。
 
4)小雅开始尊重小明的爱好,即使自己不会参与。看见小明自得其乐的样子,而自己也可以在他身边自在地做喜欢的事,她感到家的包容和温暖。
 
在这些变化之后,小雅觉得自己在职场上、在生活中,对同事客户、对长辈朋友也都少了很多评判,多了很多共情和理解,人际关系越来越融洽,她也觉得自己越来越沉静而有力量。
 
听到这里,你是否能从这个案例中看到一些自己亲密关系的影子呢?无论你在哪种程度或角度处于小雅或小明的位置,我希望你都能从中有所启发。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真爱的第二个维度:亲子之爱。
 
不同于前面提到的亲密关系始于自我界限的暂时崩溃而带来的激情,在亲子关系中,尤其是母亲和孩子之间,父母会认为孩子是自我的延续,骨肉相连,不可分割,而孩子在漫长的童年时期对父母的绝对依赖更是加强了这样的感受。于是很多父母看上去出于爱给与孩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保护,但潜意识里是在满足对孩子的控制欲或者被孩子需要的欲望。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非真爱的一个特征,当事人的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不一致。在我们的生活中,那些对成年子女的生活横加干涉的父母并不鲜见,从挑选配偶、到选择职业、到抚育第三代,成年子女无时不刻都在父母指挥棒的影响下。这些行为并不能促成孩子心智的成长,很多时候是在阻碍孩子独立的步伐。
 
那在亲子关系中,什么是真正的爱呢?那就是帮助孩子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和自力更生的能力,让他们离开家的那一天可以独自去面对广阔的世界。当父母认识到这个真爱的本质后,他们就有动力去自律地给与孩子爱。我认为这种自律的亲子之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父母对自己的言行习惯要有极强的自律,因为父母的自律是孩子学会自律的最好榜样。举个例子。我曾经在很长时间里都无法改掉晚睡晚起的陋习。我下过很多次决心,以至于孩子听到我信誓旦旦都不当一回事。但与此同时,我看不惯孩子早上一起来就打开电脑在互联网上看娱乐节目,并反复教导他一日之计在于晨。他嘴上应付,行为上却毫无改变。直到最近,我自己终于在行为上有了突破,每天早睡早起,把原本晚上做的工作搬到了早上。后来,我发现孩子也开始起床后看书了,对看视频的时间有所控制。但在锻炼方面,我做得不好,孩子也都看在眼里,并时时提醒我。在我能够坚持锻炼的日子里,孩子也会跟着我一起锻炼。
 
所以我邀请家长们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镜子,看一看哪些我们要求孩子做到的事情自己并没有做到,比如我们是否在吼着让孩子不要大哭大闹?我们是否眼睛在追剧、嘴上在叫孩子好好学习?我们是否自己在兴趣上三分钟热度但逼着孩子不能放弃课外爱好?
 
真爱的第二个方面就是,父母在引导孩子的过程中需要有极强的自律去实施短期艰难、但长期有效的育儿方法。父母对婴儿的爱和坠入情网的情形十分相似,这是出于母性或父性的本能,不是主动选择和努力的结果。但引导孩子心智成熟的过程比这种出自生物本能的养育过程复杂得多,既不能总是利用家长权威去命令,也不应该一味对孩子百依百顺去取悦。
 
根据我的教练经验,这两种方式都会造成孩子长大后自我价值感的缺失。那些从小被家长严厉要求、经常受到指责的孩子长大后缺乏自信还可以理解,那为什么父母听之任之也会让孩子今后不自信呢?我的客户告诉我,因为这让她觉得父母似乎对她没有任何的期待,认为她没有潜力,而没有父母的敦促,她总是会选择做比较容易的事情,于是没有机会去经历自我突破、获得成就感的过程。
 
正如作者指出,“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父母需要学习科学的育儿方法,理性地判断,对抗自己的惰性,甚至有时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比如让孩子独立面对挫折和失败而不急于施以援手去解救他们。
 
接下来我来讲讲最后一种关系的爱:对自己的爱。
 
作者认为,自律的根基是自尊自爱,是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我第一次读到时心中很受震动,因为这似乎和我们很多人对自律的理解截然相反。我们说到自律时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是“要对自己下狠手”。各种立flag做计划、胡萝卜加大棒地要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但是永远失败多于成功,过后就一顿自我指责,然后再开始一轮新的循环。
 
诚然,人类的惰性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是成长最大的阻力。但当人们用极严格的自我要求和外部奖惩制度来对抗这股力量时,往往事倍功半,胜仗寥寥,这是因为在这种方法的背后是对自己极大的不接纳。当自律的目标是自我完善,而自律的方法意味着自我排斥时,这无异于是南辕北辙。所以我们必须从内在去寻找激发自律的力量,这就是对自己的爱和慈悲。
 
我上面提到了我最近在作息习惯上有所突破,恰恰是因为我真正从情感上看到之前的作息是对自己的极度不珍惜。这个过程是借由一个隐喻来实现的。
 
由于我的工作关系,手机是我最重要的电子设备,但同时也是我用得最狠的东西,我常常把它的电池用到极限。有一天我发现手机刚充完电不久,电量就急速下降。忽然在那个时刻,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我常常把自己最宝贵的资产,身体健康,用到极限,即使自己已经筋疲力尽。难道我要等到某天它急速衰退的时候再好好爱护它吗?如果我真切地珍惜自己,健康的作息是我立即会去做的事情。
 
于是几乎是一夜之间,我改变了。即使偶尔因为某些原因我又晚睡了,我会出于爱而包容自己,也会出于爱而继续坚持健康的作息。后来在孩子的时间管理上,我也告诉他们,在时间上自律就是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希望他们带着这种觉知去把时间分配到爱护自己的头脑、身体和心灵的事情上。
 
从我前面讲解的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部分,相信你也看到爱自己、接纳自己对于这些关系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的时候,自爱是人生的起点,比如,当孩子从小感受到父母的真爱时,他们就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珍视,长大后,他们更可能会珍惜自己的时间、金钱、健康、关系,他们更会自律地好好照顾自己。在他们成年后遇到挫折时,他们也更有可能用自律去战胜困难,而不是自暴自弃,因为他们相信自己非常珍贵。
 
有的时候,自爱是经历过关系挫折后的终点,比如小雅从和丈夫的关系修复过程中开始爱自己、接纳自己,她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选择主动面对痛苦、做出改变并不是向丈夫妥协,而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很多父母则在与孩子的互动中,看到了自己小时候未被满足的需求、内心的恐惧,和对人生的渴望。在学习爱孩子的过程中,他们终于学会了如何无条件地爱自己。这份真爱于是成为孩子的起点,不断传递下去。
 
爱和慈悲还将把我们指向更宽广、超越自我的爱。当我们通过自律获得精神成长后,自我界限逐渐延展到和所有人的界限相交汇,于是我们就完成了从婴儿时期无意识地认为自己是宇宙中心,到将自己和世界融为一体的心智成熟之旅。我们将会对宇宙心怀大爱。
 
谢谢你耐心地读完这篇拆书稿,我很开心能有机会把我和心理学的“初恋”分享给你。
话题:



0

推荐

秦华

秦华

75篇文章 21小时前更新

我是坐标美国的职业教练,曾在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任风险管理总监和财务官,也拍过电影,写过专栏。我相信真正的成功就是拥有“不拧巴”的职业和人生。什么让你夜不能寐、愁肠百结?我的文字和讲座将带你抽丝剥茧,直抵内心——让梦想照进现实其实并不太难。微信公众号:华说职场人生(ID: Coach_Lily)

文章